相关文章  
  • 具有室内风光自然景色的专利
  • 飞车游艺机
  • 飞车运输系统(简称:地面飞机)
  • 光盘自动取放机
  • 空调无水排放节能增效装置
  • 一种备有桑拿浴的小型节能浴室
  • 高效节能蒸馏水器
  • 汽车防雾后视镜
  • 炊暖两用柜
  • 炊暖两用柜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前后轮双驱动电动摩托车、电动助力车、电动自行车<%=id%>

    无图 [专利号]:ZLO3284685.1 [专利价格]:150万 [转让方式]:一次性转让 [发布日期]:2006-9-5 10:20:27 [点击数]:284 【专利详情】 (本专利合作意向:转让或技术入股,有意或其它想法请与我联系。) 

        
           电动摩托车电动助力车和电动自行车的前后轮驱动结构
                                     
           专利号    ZLO3284685.1         ZL 2004 2 0112833.9 
     

        专利属于电动摩托车电动助力车和电动自行车(以下简称电动车),涉及电动车的前轮和后轮的轮毂上都安装电机,实现前后两轮都具有相同驱动力的双驱动结构的车型。

        我国生产的电动车,都是后轮单驱动,在速度、爬坡、加速等表现都比较差,虽然不断改进,但受蓄电的电压电机的局限,仍然赶不上燃油类型车。但是,采用前后轮双驱动,电动车的性能就会发生质的提升。电动车采取多驱动方式也是国外电动车的经验,日本先进的电动轿车,时速三百二十公里,优势就在于采用八轮八驱动。

        双驱动电动车具体优点在于:

        1、在风阻势阻等阻力不变的条件下,起动加速等性能都是单驱动的两倍以上,动力大幅度增加就可以多携带电池,从而大幅度增加行程。

        2、双驱动的前轮驱动更利于动力的发挥。一是因为前轮驱动是“拽”力阻力小,一是前轮驱动动力不受转向影响——前后两轮车转向时,两轮必然产生差速,后轮受转向制约减少转数,动力就不能平稳发挥,

        3、双驱动解决了电量不足影响速度和蓄电没用完就要再充电两个问题。单驱动电动车充足电行使时,至少有三分之一时间处于电量不足状态,即使不能驱动了,但电池仍有电能,蓄电没用完就需要再充电,这样既影响正常行使也增加充电次数,影响电池寿命。然而,双驱动其中一个电机的电池只要还有蓄电,就可以与另一个电机或电池配合驱动,达到保持正常速度并且充分利用蓄电。

       4、双驱动保证动力安全可靠:如果一个电机或系统出现故障,另一个电机或系统可以驱动行使。

       5、增加前驱动使转向轻松省力。

      此外,双驱动明显体现价值量即值钱,符合大多数的消费心理。

      双驱动结构不可替代是终极性结构,是电动引擎直接安置轮毂上的优势的利用,成为完美的驱动方式,为电动车增添特有的魅力。

      本专利打破两轮电动车后轮驱动的思维定式,提出双驱动的结构,即可以满足现实需要也为电动车的发展提供独特的有力的技术支持。

     

                                     专利发明人:孙光瑜

        

                                     电话:0412—6551070

            

                                     E-mail:[email protected]

             
                                      QQ  : 344739539
                                                          


                                                                          2006年9月5日

     

    【联系信息】 联系人: 孙光瑜 公司名称: 电话: 04126551070 传真: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网址: http:// 所在省份: 所在城市: 辽宁省鞍山市 详细地址: 辽宁省鞍山市 邮编: 11400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