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可接收四面八方全频道电视信号的天线装置
  • 英文快速输入法及其键盘、鼠标
  • 飞来楼的快速建筑技术
  • 声音回读计算器
  • 多功能应急助航灯光系统
  • 液位传感器
  • 一种减振降噪电动机
  • 实用新型铸铁铁芯节能消声交流接触器
  • 汽车空调控制器
  • 偏转线圈或色纯会聚磁组件的紧固装置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汉字五笔象形码的编码方法及计算机键盘输入<%=id%>

     
     
         项目名称:汉字五笔象形码的编码方法及计算机键盘输入
         所属技术领域:通讯、计算机
         专利号:98122853.4
         所有权人:
     
    发明人简介: 姜鸿宝,男,1947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函授学院,理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策研究室主任。通过业余研究,于1998年发明汉字五笔象形码(申请号:98122853.4)获99中国顶尖专利技术大奖赛金奖,99亚洲科学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国际金奖和世界发明家国际协会所授国际发明金奖;2001年发明汉字象形三笔码(申请号:01112706.6);2002年4月发明汉字音形组合输入法(申请号:02111496.X),荣获第十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已研制尚未申请专利的还有笔形码、三字码等。 技术简介: 该码按与26个英文字母在笔形上相似的方法,从所有汉字中拆分,汇编成26组汉字字根。其拆字及输入的基本方法是:按汉字书写笔划进行拆字(但"走之"前置),依次输入,当拆取字根超过四个时,按拆取的第一、二、三和最后的字根输入到相应的计算机键盘上。对基本拼法相同的汉字,分别选用"E、U、S"作为左右、上下、杂合三种构字型汉字的固定识别码。如"古代"二字,单字编码分别"fo.jt"。词组编码为"fojt"。该码具有系统象形、易学易记的特点,已完成Windows系统的开发,共录入简繁体汉字23000多个,加上词组共6万多条,是汉字输入的良好工具。本码荣获99中国顶尖专利技术大奖赛金奖、99亚洲科学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国际金奖,并经世界发明家国际博览会专家评审团译定,授予国际发明金奖。 本码向社会公开转让。转让参考价:国内独占40万元,省独占4万元。其他方式也可洽谈。 汉字音形组合输入法 专利号:02111496.X 本码特点:由音码与形码两部分组成。音码部分:音为a、e、o汉字的音码为所在键1,其余为2健。无声母字音为ai、ei、ao 、an、en 、ya、ye、yi、yo、yu、wa、wo、wu的仍用对应键2键输入;ang、eng字用缩写ag、eg。其余字均用全拼字首码(声母或Y、W)加韵母代码。声母z与zh、c与ch、s与sh分别合用z、c、s键。韵母代码为: ue-B;iang/uang-C;ao-D;an-F;ang-G;ie-H;iou-J;uo-K;ong/iong-L;un/ün-M;ui-N;ou-P;iao-Q;ei-R;ai-S;en/eng-T;uai/ü(仅用于lü与nü)-V;ian-W;uan/üan-X;in/ing-Y;ia/ua-Z。 形码取汉部首代号以作识别。单字偏码为音码(一般为2键)+形码(1键),共3键打出一字。其中音码部分也可单独打出一字。综上:如"呕"为ouk;"杜"为dum;"研"yfs等。词组输入似五笔,但三字词组依次取各字首码。 转让价格:国内独占40万元,省独占4万元。 汉字象形三笔码的编码方法及计算机键盘输入 专利号:01112706.6 该码按与26个英文字母在笔形上相似的方法,从所有汉字中拆分,汇编成26组共112个汉字字根,每组字根为2-6个,单字输入为三笔,对左右型汉字左部取首笔和末笔,对非左右型汉字,仍取首笔、二笔和末笔。词组输入:两字词组依次输入两个字的第一、第二笔;三字、四字词组依次输入各字的第一笔,四字以上词组输入第一、二、三与末字的第一笔。已先成windows系统的开发,输入单字采用GBK文件所有汉字。 本码向社会公开转让。转让参考价:国内独占40万元,省独占4万元,其他方式也可洽谈。
     
    联系人:姜鸿宝
    联系电话:021-62421804
    传 真:021-62511238
    Email: 网 址:
    地 址:(200336)上海市虹古路419弄9号102室 发布日期:2004-1-15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