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双活页通风调节门窗
  • 彩色装饰绝热板
  • 多功能绿色平台
  • 浮雕感装饰铸件(二龙戏珠)
  • 歪嘴漏斗
  • 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塑料垫块
  • 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无线语音警示系统
  • 汽车轮胎自动剔石器
  • 公厕家用无水冲洗排臭大便器
  • 人造蘑菇石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地下建筑卷材融合防水施工方法<%=id%>

     
     
         项目名称:地下建筑卷材融合防水施工方法
         所属技术领域:建筑、建材
         专利号:01128382.3
         所有权人:武汉融合防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发明人简介: 蒋学志,男,汉族,1936年出生,湖北省武汉市人。学历:工业与民用建筑本科;专长:工业与民用建筑、研究、设计、施工;工作单位:武汉融合防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职务:总工程师。 主要业绩:1955年建筑施工劳动组合与分工对策研究。1956年竹筋混凝土轻质墙板施工法。已应用于武钢红钢城八、九、十生活区工程至今完好,为武钢节约了大量建设资金。1964年木作工程机械化研究与应用。1976年融合防水材料生产与应用。2001年撰写的学术论文题为地下建筑卷材融合防水施工方法研究,已在科学中国人杂志十年优秀论文选一书中发表。2003年地下交通隧道融合防水施工研究。以上业绩已入选"中国世纪专家"第四卷一书中。 技术简介: 地下建筑卷材融合防水施工方法,所属防止地下潮湿或地下水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地下建筑卷材融合防水,本施工方法,是以玻璃纤维布或橡胶芯布为基胎,热熔沥青制成融合防水卷材,粘贴在基层上,再浇灌防水混凝土于融合防水卷材上,运用热工原理,适当加热,使胶结沥青再度软化,在热膨胀力作用下,胶结沥青与防水混凝土发生融合,并向防水混凝土毛细孔表层内渗透沥青达20mm,构成坚固密实的防水整体。融合防水卷材层的粘贴面无任何空隙,粘结力和粘贴密度达100%不可撕揭。融合防水卷材层处在严密封闭中,不易老化可操作性强,适合大型地下建筑防水工程的施工。本发明在国际技术领域中,已克服了现技术的不足,提出了融合防水卷材粘贴均密度达100%的新要求;这是本发明的重大突破和收获,有效地解决了地下建筑空间内部渗水的世界难题,是前所未有的更新换代技术,是现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近来本发明已与昌信实业公司昌信大厦签订地下室渗水处理工程施工合同,建筑渗水面积4200㎡,工程造价达278万元。 另有千余万元的防水工程施工已达意向。数家境外投资商就本发明实施产业化投资问题正在友好洽谈。 本发明拟产业化规模,第一期建设生产期内,一次贷款或引进外资人民币3000万元,一年建成投产,当年获税后利润为1500万元,生产经营两年后再建二期工程,建设期仍为一年,两期工程建成后,经六年滚动发展,在第七个财务年度末,可还清贷款本金3000万元,贷款年息按5.5%计算,年利息为165万元、七年利息为1155万元,七年后可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总额为4155万元。 两期工程建成后,年生产总值为人民币4.9亿元,其中:年创外汇2000万美元。年获税后利润9800万元,利润率占生产总值20%以上。 综述以上特点,地下建筑卷材融合防水施工方法,其有新颖性、创造性,更具有极为广泛的实用性、较容易转化成生产力、实现一定规模的产业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现拟打造"融合防水"为品牌,以"融合防水"四字为法定商标,当客户、开发商和企业主,选用融合防水施工方法时,应配套使用融合防水材料,如异地无此产品时,可按本发明的技术要求就近委托其他的生产厂家加工。当使用融合防水材料制造公司的产品时,请务必遵照融合防水施工方法施工,方可达融合防水的融合效应,两者不可偏废。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组建武汉融合防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开展融合防水工程技术设计、研究、开发、生产产业一体化。以地域转让、全权转让、合资经营,亦可委托专利权实施融合防水工程施工和防水材料加工业务。
      武汉融合防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联系人:蒋学志
    联系电话:027-86461557 86439705 13006181325
    传 真:027-86843086
    Email: 网 址:
    地 址:(430082)湖北省武汉市青山区火官庙五一村19号 武汉融合防水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发布日期:2004-1-15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