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一种计算机汉字的星码输入法
  • 数码日文输入法
  • 一种朝鲜语谚文方块字、日语假名及全角字母符号的音形码计算机输入方法
  • 英文数字码
  • 一种汉字输入方法
  • 笔记本计算机的灯驱动装置和驱动方法
  • 带在线帮助的五键输入人机界面
  • 包括外存储器适配器的多功能调制解调器
  • 计算机键盘字母布局方法
  • 数据录入图形用户界面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专利 >>专利推广

    10键位数字键盘汉字输入方法<%=id%>

    br> 颁 证 日:
    优 先 权:
    申请(专利权)人: 亿用软件技术(天津)有限公司
    地 址: 300000天津市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泰达国际创业中心908室
    发 明 (设计)人: 容毅;李静
    国 际 申 请:
    国 际 公 布:
    进入国家日期:
    专利 代理 机构: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代 理 人: 江镇华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10键位数字键盘汉字输入方法,它涉及一种电数字数据处理方法,尤其是一种将零散信息项目转换成代码形式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要点是:将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方案规范的26个汉语拼音字母,以三个逻辑层分别对应地指定在数字键盘的10个数字键上,作为26个汉语拼音字母的代码,并在该键盘的非数字键位上设置了一些操作中需用的控制键、切换键和功能键等;本发明汉字输入方法,其输入速度快,平均声母输入键数为1.5键,而且具有多字词组简拼和联想的输入功能,另外所设置的切换键消除了键延迟效应,使拼音可连续输入;本发明适用手机和台式电话机等10键位数字键盘的汉字输入。
    主权项
      权利要求书 1.一种10键位数字键盘汉字输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国家标准汉语拼音方案规范的 26个汉语拼音字母以三个逻辑层分别对应地指定在数字键盘的10个数字键上,作为26个 汉语拼音字母的代码;所述26个汉语拼音字母与所述数字键盘的键位指定关系为:在第一 逻辑层将b、d、g、j、l、n、q、s、w和y的10个汉语拼音的声母字母对应指定在1、2、3、 4、5、6、7、8、9和0的数字键上,在第二逻辑层将c、f、h、k、m、p、r、t、x和z的10 个汉语拼音的声母字母对应指定在1、2、3、4、5、6、7、8、9和0的数字键上,在第三逻 辑层上将a、e、i、o、u和v的6个汉语拼音的韵母字母对应指定在1、2、3、7、8和9的 6个数字键上,将切换键指定在所述数字键盘上的一个非数字键位上,将词组功能键指定在 所述数字键盘上的一个非数字键位上,将多字词组状态转换控制键指定在所述数字键盘上的 一个非数字键位上,将多字词组选字键指定在所述数字键盘上的一个非数字键位上,将多字 词组输入控制键指定在所述数字键盘上的一个非数字键位上; 利用所述键盘上的指定键位输入汉字包括以下步骤: (1)汉语拼音首字母的输入步骤:输入汉语拼音首字母为所述键盘上第一逻辑层声母字 母b、d、g、j、l、n、q、s、w和y时,直接点击所述键盘上相应的数字键;输入汉语拼音 首字母为所述键盘上第二逻辑层声母字母c、f、h、k、m、p、r、t、x和z时,按击所述键盘 上的切换键+相应的数字键;输入a、e和o时,双击所述键盘上的切换键+相应数字键; (2)单个汉字的输入步骤:按照所述步骤(1)输入声母或a、e、o首字母时,在屏幕上 同时显示与所述字母相应的4个汉字,选择欲输入的汉字即可;或 按照所述步骤(1)输入声母或a、e、o首字母,然后在所述键盘上点击相应数字键输入 韵母字母,在屏幕上同时显示与所述拼音组合相应的3-4个汉字,选择欲输入的汉字即可; 或 按照所述步骤(1)输入声母或a、e、o首字母,然后在所述键盘上点击相应数字键输入 多字母韵母,当多字母韵母的后续字母唯一时,系统则自动将其匹配,并在屏幕上同时显示 与所述拼音组合相应的3至4个汉字,选择欲输入的汉字即可; (3)双字词组汉字的输入步骤:采用首字拼音+第二字声母或拼音的双字词组联想输入 方式,即:先按照步骤(1)和步骤(2)输入首字拼音,然后输入第二字声母或a、e、o首 字母,若该字母位于所述键盘的第一逻辑层时,则采用点击所述词组功能键+相应数字键输入 方式,选择欲输入的双字词即可;或 继续输入该字后续的其余韵母,选择欲输入的双字词即可; (4)双字以上词组的输入步骤:采用所述词组各字的声母或a、e、o首字母简拼输入方 式,即按所述控制键进入简拼状态后,输入每字声母或a、e、o首字母后,屏幕上显示词组, 选择欲输入的字词即可。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