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珊瑚,让沧海变桑田
  • 深海生物现象
  • 两足直立行走的章鱼
  • 怎样认识可燃冰
  • 王曙光: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仍待规范
  • 中国海海洋生物知多少
  • 顶盔戴甲的节肢动物
  • 混浊之海──黄海
  • 海水温度影响沙丁鱼群盛衰
  • 巨大的海底瀑布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海洋世界

    峰回水转的基岩海岸<%=id%>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宋代诗人苏东坡咏赤壁的千古绝唱,今天看来显然用错了地方,如果用它来描写基岩海岸似乎更为恰当。当你站在海边悬崖之巅,眺望远处的海浪汹涌而来,而在脚下则是伴随轰鸣声激起的白色浪花,你会为此而浮想联翩。 

    我国东部多山地丘陵,它的延伸入海,边缘处顺理成章地便成了基岩海岸。基岩海岸在我上都广有分布。

        在杭州湾以南的华东、华南沿海都能见到它们的雄姿,而在杭州湾以北,则主要集中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岸。我国的基岩海岸长度约5000公里,约占大陆海岸线总长的30%。 此外,在我国的第一、第二大岛的台湾岛和海南岛,其基岩海岸更为多见。

    独特的海蚀地貌

        基岩海岸的主要特点从平面上看,岸线曲折且曲率大,岬角(突入海中的尖形陆地)与海湾相间分布;岬角向海突出,海湾深入陆地。海湾奇形怪状,数量多,但通常狭小。一般岬角处以侵蚀为主,海湾内以堆积为主。由于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岬角处侵蚀下来的物质和海底坡上的物质被带到海湾内来堆积。基岩海岸的主要特点从垂向上看,由于陆地的山地丘陵的被海侵入,使岸边的山峦起伏,奇峰林立,怪石峥嵘,海水直逼崖壁。

        沧海桑田,上下千万年。千万年的风吹浪打,千万年的潮至汐退,使得基岩海岸形成极其独特的海蚀地貌。海蚀地貌的发育取决于海岸岩性和外营力两个因素。所谓外营力是指自然侵蚀力,在海岸以波浪潮汐为最主要。正是在岁岁不止的外营力的作用下,软硬不一的岩石组成的基岩海岸便会造出许多让人惊心动魄的地貌景观:有的海岸向海一侧是陡峭的断崖,称海蚀崖;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沙滩,称为海蚀滩;有的海蚀崖前面有一个相对比较平坦的石滩,称为海蚀平台;有的在岸边、海上竖立着孤独的石柱子或高耸岩体,称为海蚀柱,如青岛海滨的石老人、芝岛的石公公、屺姆岛的将军石、山海关的姜女坟和海南岛三亚附近的“南天一柱”等。此外,还可以在海蚀地貌中见到不少洞穴,称为海蚀洞、 海蚀穴等等,形态种种。   

        这些千奇白怪的景观,是因为山地丘陵的石质海岸面临辽阔海域,深水逼岸,是波浪长期冲刷侵蚀海岸能量集中的岸段,再加上石质海岸本身的风化作用及各部位的岩石性质、结构的不同,所以就形成各种形态的海蚀现象。海蚀崖多见于岸坡较陡、波浪作用较强烈的岸段,尤其是在岬角和岛屿处最为广泛。

        海蚀柱,有的是由于海蚀洞上部被侵蚀坍落逐渐形成的;有的原是海岛被侵蚀而成的;有的原是岬角,其后侧被侵蚀掉则成孤岛,最后继续遭侵蚀而形成海蚀柱。一般在海蚀崖、海蚀柱、岬角和海岸岩石的构造裂隙部位通常发育着海蚀洞穴等地貌形态。

      大连小平岛一带是我国基岩海岸侵蚀地貌最典型地段,海蚀崖悬垂陡峭,最高达40米—50米。海蚀柱似桅樯般地耸立于岸边,而海蚀洞穴晶莹地点缀其间,如同一幅绮丽的画卷。凡是基岩海岸的地方均可看到海蚀地貌,只有发育完全或不完全的区别。

    广阔的地理分布

        辽宁省的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大洋河口至老鹰嘴和城头山至西子北角等岸段,其中城头山至老铁山角以及长山群岛等近岸岛屿最为普遍。该省基岩海岸的海蚀地貌类型
    齐全,海蚀崖、海蚀滩、海蚀平台、海蚀洞穴随处可见。而在该省的石灰岩地区,岩溶地貌更是独树一帜。

        河北省的基岩海岸很少,只是在北部北戴河、秦皇岛、老龙头一带有零星分布。

        山东省的基岩海岸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的东部和东南部。由于山地丘陵向海延伸,使得海蚀崖普遍,岩滩上散布着碎石和巨砾。尤其是岬角处海蚀特别强烈,岸滩崎岖,岸边冲刷槽发育。海蚀使岸线后退,造成海蚀平台上发育砾石滩;而海蚀柱,则残留于海中。

        江苏省的基岩海岸只分布在局部地段,如连云港市的西墅至大板,岸线仅长30公里。

      浙江省的基岩海岸分布在镇海角以南。基岩海岸较长,为748公里(不含岛屿),占该省大陆海岸线的42%;基岩岬角处海蚀地貌相当发育,海蚀平台宽度大小不一。

      福建省的基岩海岸约621公里(不含岛屿),占福建省大陆海岸线的20%。在闽江口北,主要分布在南镇至古雷、宫口等半岛的山地丘陵地带;而在闽江口南,则以围头半岛较为广泛。

      在广东省,这类海岸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如东侧的大亚湾、大鹏湾;西侧的广海湾至镇海湾和海陵山湾。其中大亚湾、大明岛湾及香港一带是华南著名的山地港湾基岩海岸。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基岩海岸主要分布于大风江以西至珍珠港一带,以及北海冠头岭、钦州龙门、白龙半岛和犀牛脚等地。

      台湾省和海南省本身就是孤悬于大海之中的岛屿,故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貌,其基岩海岸遍布全岛沿岸,各类海蚀地貌应有尽有。

    复杂的地质演变

        有史记载,海南省三亚市的“南天一柱”存在至少有1000年了,而迄今依旧傲然昂立,似乎千年的风雨侵蚀和千年的炎阳酷暑对它毫无影响。其实不然,因为地质地貌的演变是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这单位长则亿年,最短也是以万年计算。大自然日积月累的作用,使得石质的基岩海岸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细微的变化。海岸坚硬的岩石遭受风化作用(风、雨、霜、雪、阳)和海浪侵蚀破坏是一个十分缓慢、慢长的过程,所以基岩海岸演变不容易为人们在短时间内觉察。海蚀崖的形成是基岩海岸演变的一个典型例子。

        海蚀崖的形成与岸线后退分为几个阶段。首先基岩海岸水边线处,长期受海浪冲刷侵蚀破坏,使岩基凹进去形成一个槽或洞穴,最后槽或洞穴上部岩体破碎塌落,海岸后退形成海蚀崖。从悬崖上崩塌下来的岩块,堆积在海蚀崖坡脚。这些岩块被波浪冲刷带走,并把它们滚磨成碎块,波浪携带这些碎块去撞击新的海蚀崖,再形成新的凹槽——海蚀洞穴,又产生海蚀洞顶部岩体崩塌,随后再一次形成新的海蚀崖。这样,使海岸线不断地向陆地后退。

        海蚀崖的后退速度主要取决于岩性和外营力作用。坚硬的岩石受侵蚀后退缓慢,较松软的岩石后退快。外营力中以崩塌为主要因素,其次为波浪和海流作用。

        在海蚀崖不断后退的过程中,原先的海蚀平台逐渐发育成为海蚀阶地(也称海蚀平台)。随着地质构造活动造成地壳抬升的影响,海蚀阶地慢慢又高出海面,接着又受波浪冲刷侵蚀逐渐形成新的凹槽,进而发展成海蚀洞穴,然后使洞顶部岩体崩塌,最后又形成新的海蚀崖。前边的海蚀平台则再度逐渐发育成新的海蚀阶地,依次下去,循环不已。我们在沿海地区经常见到的20米、40米和60米不同高度的海蚀阶地就是这样形成的。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