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生命可能起源于冰冻海水
  • 死海漂浮说死海
  • 海之最
  • 台风为何产生在热带海洋上
  • 何谓海洋国土?
  • 世界第三大陆缘海──南海
  • 岛趣
  • 澳门黑沙滩
  • 水生软体动物离水后为何长时间不死
  • 最短命的鱼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海洋世界

    大洋下的海底热液喷口<%=id%>

    我国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已于4月2日从青岛起航,前往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是我国首次组织横跨三大洋的远洋考察,将历时300天,预计于2006年1月回国。

      此次环球大洋科考将为实现我国大洋工作由单一区域(太平洋)向全球各大洋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由单一的资源调查向资源与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科学考察的实质性转移拉开了序幕,必将拓展我国国际海底区域研究和开发领域。

      引人关注的是,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我国至今对海底多金属热液硫化物还没有进行过有组织的科学考察和调查工作。在相关的极端生命现象及基因资源方面,几乎更是一片空白。这次环球大洋科考计划在三大洋的几个热液喷口区进行样品采集及分析,力争找到新的海底热液的喷口。还将对海底硫化物系统及其周边的极端生命现象进行考察,为我国的深海资源调查和科学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工作基础和平台。

      那么,什么是海底热液喷口呢?它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在神秘的大洋底部,科学家们经常会探寻到一种热液矿床,这种热液矿中含有金、银、铂、铜、锡等多种金属,被称为“海底金银矿”。这种热液矿与海底的锰结核相比,矿床分布比较集中,开发技术难度小,效率较高。它的自然生长速度比锰结核还要快900万倍,更具有取之不尽的优点。所以,热液矿是一种很有开发前途的大洋矿产资源,被科学家称为“未来的战略性金属”。

      海底的热液矿有这么重要的利用价值,那它在海底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能形成热液矿的地方,海底的地壳较薄,地球内部熔融状态的岩浆很容易从地壳内涌出来。这种来自地球内部的岩浆温度极高,并富含多种金属。当它接近海底表面时,与渗透下来的冷海水相遇,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使许多种金属从岩浆中稀释出来,从而形成富含金属的热溶液。这些热溶液从洋底的孔隙处高速喷射出来,就形成了海底的热喷泉。喷出的热液与冷海水接触后温度迅速降低,其中的金属便在这个过程中沉淀到海底,堆积成矿。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座座富含金属、颇为壮观的水下“黑烟囱”和金属小丘,海底热液矿也就形成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从海面越往下,海水的温度就越低,海底就是一个阴暗的冰冷世界。1948年,瑞典的一艘海洋调查船“信天翁”号在红海考察时发现,一些深海的水温要比海洋表层的水温高出很多,含盐量也很高,这使人们大吃一惊。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终于在太平洋底部发现了张开的裂谷。裂谷处的海水温度高达几百摄氏度,海底还堆积了许多块状的硫化物,有的高达几米、甚至几十米,就像一座“黑烟囱”一样竖立在海底。从“烟囱”中冒出的滚滚热气好似朵朵白云,从海底徐徐上升。这就是明显的海底热液矿床的标记。发现这种海底热液矿的存在,也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海底热液矿中富含多种贵重金属,它们的储量也十分可观。科学家已经在世界各大洋底部都发现了热液矿存在。1981年,美国在加拉帕戈斯海底断裂谷发现了一个大型的热液矿床,那里的水深是2600米,分布着许多高5米~20米、宽20米~50米、长约2000米,由块状硫化物构成的小山丘。据测量,仅这里的热液矿床总量就高达2500万吨。其中,可开采的有用金属价值高达40亿美元。在红海水深2000米左右的海底,还发现了8个多种金属软泥盆地。其中,一个叫“阿特兰蒂斯”的盆地,它的金属储量达到了8000万吨。

      对于热液矿,人们更关心的是怎样开采和利用其中的金属,为人类作出贡献。那么,人们又是如何将它们从海底开采出来呢?热液矿有块状和泥状两种。现在的一般做法是:对于块状,由于其分类集中、硬度高,需要用自动控制的海底钻探装置先把矿石打碎,然后再用与采集锰结核相似的办法输送到水面进行加工;对于软泥,可用从采矿船上拖下的一根长的钢管,管的末端装有一个抽吸装置,先把软泥通过这种装置抽吸到采矿船上,然后经过处理得到金属的浓缩混合物,再经冶炼就可以加工出金属物质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