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珊瑚、乌贼骨可做人骨支架
  • 海狮的新职业
  • 红海潮之谜
  • 海底美人鱼,是否真实存在?
  • 鲭鱼
  • 远古蛤蜊长寿之谜新解
  • 丰富的滨海砂矿
  • 柔软的章鱼
  • 探索冰雪世界生命的奥秘
  • 海洋生物大普查:已发现数千种新物种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海洋世界

    北极冰海生命奇观<%=id%>

    北极的浮冰下,并非如常人所想象的那样,是寒冷、黑暗和岑寂的深渊。恰恰相反,它是一个繁华绮丽的世界。尽管天寒地冻,生命之花自有其不朽的根基。
      一、顽强的生命之花安德鲁居住在遥远的北极村落,是第一个穿上潜水服潜入冰海的因纽特人。他带着链锯、冰凿,在阿默尔蒂湾畔足有2米厚的浮冰上开一个冰洞。稍稍犹豫一下后,他随我潜入冰洞。这是他第一次潜入冰下世界。
      这是真正的荒野,一块为冰雪所封闭、还没有被人探索过的土地。它会是个贫瘠险恶而令人生畏的地方吗?触到冰下13米的海床后,安德鲁拧亮了强力照明灯,它的光束仿佛是魔法师手中的魔杖,使这个寒冷彻骨的黑暗世界骤然改变了模样,在我们周围,是连做梦也不可能想象的情景:色彩鲜艳的太阳海星紧贴在礁石上,四周环绕着状如鲜花的一朵朵海葵、色彩柔和的珊瑚随着海流轻轻摇曳。只见一块砾石上长满粉红色的海藻及几朵正迅速生长的海葵,安德鲁在此徘徊,久久不忍离去。
      当我们返回时,安德鲁转向我,以一种极其信服的口吻说:“那底下就像个花园。”那天,我也分享了安德鲁的喜悦。在北极探险的全部经历中,我被壮观的极地冰海生命所激发的喜悦,始终没有消退过。整整5年,我一直在伸入北极圈足有805千米的巴芬岛北端旅行。每年我都看到春季来临,冰海在阳光中苏醒,各种各样顽强的生命又重新出现在地球上这最严酷的环境中。
      二、冰海食物链2月,温暖的阳光促进海藻生长,在浮冰底部形成一个褐色的海藻层。尽管海藻仅占海生植物总量的十分之一,但它却提供了冰海中几乎全部的食物来源,海藻成为多种形如磷虾的端足目小甲壳类动物所狼吞虎咽的饵料,而端足目甲壳动物又吸引了北极鳕,一种细小的总是绕着浮冰区边缘打转的海洋鱼类。微小的海生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同时又被较大的海洋动物所吞食。大小如同一颗米粒的挠足类甲壳动物和翼足目软体动物均仰赖海藻为生,反过来,桡足类甲壳动物又是北极弓头鲸的主要食物。一只弓头鲸,一天能吃进等于其体重的3%的食物,即每天要吃掉近一吨的浮游生物。
      加入这一海中觅食狂潮的,还有肉食性的浮游动物,它们的庞大“军回”包括端足目甲壳动物、箭虫、水母,体长约2.5厘米的糠虾以及其他海若螺属浮游软体动物,而环斑海豹、鳕鱼及海鸟,则觅食上述除水母以外的各种浮游动物。
      在北极的这道长长的食物链中,关键的一环是北极鳕。在它所扮演的既是捕食者又是牺牲品的双重角色中,它完成了将能量由低级转移到高级水平的任务——即从浮游生物转移到鲸和海豹之类的海洋哺乳动物。处在这一食物链最顶端的则是北极熊与因纽特人。
      三、动感的海底世界在阿默尔蒂湾畔,当我潜入冰下的浅海海底时,一个动感的海底世界在我眼前徐徐展开。在水下米,温度为-2℃,我惊喜地看到了类似热带的景象:柔软的珊瑚紧挨着海胆生长,深红色的海虾偃卧在褐藻丛中。还有引人注目的海葵,生长在一块处处点缀着多彩的珊瑚藻的砾石凹缝处。
      有一回我被这样的景象给逗乐了:一只被我的潜水头盔上的闪光灯惊扰的海蜘蛛,迈着八字形蟹步从我身边逃离,恰恰又落入近旁一海葵的魔爪,最终被它饱餐了一顿。
      由于阳光被海面的浮冰阻挡,大部分栖居海底的生物仍处于冬眠的恍惚状态中,几乎全都一动不动。鱼休眠在岩石上,对逼近它身旁的潜水者毫无知觉。锦鳚——其形体醋似海鳗——蜷缩在柔软的珊瑚丛中呼呼大睡。连通常狡猾而敏捷的虾,在我用闪光灯对准它们拍照时也毫无动静。
      当浮冰从海面消失而阳光照亮大海的季节来临时,曾一度如此温驯的海洋生物纷纷从岩石底下急急忙忙钻出来,箭一般消失在海藻丛中。我拍到的几尾刚从冬天的隐居处苏醒的鳕鱼,它们的身体被水温升高后从海水中逸出的气泡映得通亮。
      化冻之后,北极鳕总是在浅海中形成一个个长达0.6海里的庞大鱼群,而且密集得把海床都遮暗了。为什么鳕鱼总要形成如此浩大的集群呢?这仍然是北极冰海生命奇迹的诸多奥秘之一。
      四、喧闹的海湾在巴芬岛东岸的伊莎贝拉湾,一对罕见的、体长达15米的弓头鲸在剧烈的*配活动中双双浮出水面透一口气。这一僻远的峡湾如今是东大西洋中惟一能见到成群弓头鲸出没的地方。18世纪前,这一带估计有11000只弓头鲸,而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捕鲸活动后,幸存的还不足500只。伊莎贝拉湾就像是一个可以避开掠食性逆戟鲸的游戏场所。这些弓头鲸三五成群,在湾内进行一轮轮长达一整天的交配活动。
      我乘坐一只皮划艇观察着这些庞然大物。茫茫水面上,只见一只雌鲸正用1.8米长的鳍状肢慵懒地拍击着水面。而不远处的一只雄鲸则不停地跃起,用尾部猛击水面,大概是在显示大丈夫的勇猛与英武吧。事先放入水下的*器能测到鲸群在交配时发出的尖啸、低吼或类似急骤的圆号吹出的种种音响。声音如此之响,甚至使皮划艇都震动起来。
      伊莎贝拉湾还是这些弓头鲸进行自我清洁的场所,它们可以在这里的浅海海底蹭掉身上正蜕下的皮,然后深潜到水下200多米的冰海槽中大口吞食桡足目浮游生物。
      白鲸以其优雅敏捷的泳姿深深吸引了我,和那些形体庞大的鲸相比,属于海豚科的白鲸就显得娇小玲珑,因而有“海洋金丝雀”的美称。喜欢群居的白鲸常发出颤音及类似鸟鸣的叫声,并能用超声波回声定位来确定游近它们的潜水者的位置。最奇怪的是,白鲸喜欢与潜水员一道游戏。只要我带个头,比如先游回浮冰边缘,然后再转身猛然游开,我就能发现身后有一队白鲸在模仿我的动作,急游然后回转,如同现代舞蹈家。
      在白鲸到来后不久,长着一只长牙的独角鲸也在7月份成群结队抵达。它们是从越冬地——巴芬岛沿岸迁徙而来的。它们的长牙有2米左右。数世纪以来,因纽特人在阿默勒尔蒂湾的春猎一直以独角鲸为主要自标。如今他们根据配额进行捕猎,独角鲸能满足因纽特人多方面的需要:鲸肉可供食用,鲸皮是因纽特人最喜爱的美味佳肴,而出售独角鲸螺旋状的“象牙”,则可为资金短缺的当地经济换回现钞。因纽特人以尺论价,合法地出售鲸牙。
      随着春天的召唤,候鸟们飞越兰开斯特海峡,前往它们觅食和繁殖的地方。6月,尽管飘洒的雪花仍把阿默尔蒂湾沿岸的峭壁涂抹得斑斑驳驳,成群结队的王绒鸭及普通绒鸭已悄然飞临。这些大型潜水鸟原在格陵兰岛西南部及拉布拉多半岛上越冬,现在纷纷来到这里的浅水湾安家,然后一头扎入海床,觅食蛤类及其他软体动物,王绒鸭喜欢单独栖居在浅海岸边,而普通绒鸭则喜欢群居在多石的海岸。
      数以百万计的海鸦、暴风鹱、海鸠、三趾鸥、黑海鸠在春末纷纷飞抵浮冰的边缘。它们均以海湾中的浮游生物及北极鳕为食。
      成群的厚嘴海鸦在水面上飞掠。这种海鸟矮小肥胖,有着一身黑白相间的羽毛。它用短而强有力的翅膀拍击着水面,叼起猎物,然后饱餐一顿,最后才返回海岸上的栖息地。有时,仅在其中一个栖居于峭壁上的海鸦集群中,你就能发现多达14万对正处在繁殖期的海鸦!五、北极熊与环斑海豹北极熊是无畏的猎手,它猎食范围很广,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猎取对象,在一个阳光明亮的“白夜”,一只北极熊闯进我搭盖的浮冰上的帐篷。幸运的是,我身边正好存一群狗陪伴,这群狗包围了入侵者,不停狂吠,轮番跃扑攻击,北极熊抵挡不住,终于仓惶退走。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陆地食肉动物之一,北极熊既能在冰上,也能在水中追逐猎物。它身上有一层厚达11厘米的脂肪,这使它在水中能保持浮力,可以在浮冰下潜游追踪它最喜爱的猎物——环斑海豹、鲸和海象。
      北极熊总是生活在海滨地区,有时整个冬季都在冰下捕猎。但处于妊娠期的雌熊则通常撤回雪窝下的巢穴中越冬。到了春天,当母熊带熊仔重新出现时,幼熊已有几个月大了。北极熊通常一胎产两只熊仔。我曾见过一只母熊在浮冰上训练两只幼仔如何伏击环斑海豹的精彩表演。
      当人与北极熊在冰原上偶然相遇时,往往彼此都对对方怀有敬畏之情。这时,我们最好不要试图打破这种势均力敌的格局。环斑海豹是生存于北极地区为数最多的哺乳动物,在冬季被浮冰覆盖的广阔海域上,保持一个由许许多多通气孔组成的呼吸网络,对于环斑海豹来说是生死攸关的。环斑海豹的主要天敌——因纽特猎手与北极熊,常常会久久地守在这些通气孔旁窥视,祈望能有收获,因为吊在冰下的环斑海豹无论如何隐蔽,最终总要浮出洞口透气,而这时恰恰是它们的天敌进行猎捕的绝好时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