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活化石——文昌鱼
  • 古海洋中的霸主——鱼龙
  • 狰狞而丑陋的爬虫——鳄鱼
  • 世界主要的海峡都在哪?
  • 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 未来能源是睡在海底的冰块
  • 海獭皮毛贵 命系贪婪人
  • 你知道海洋农业吗?
  • 海洋灾害有哪几种
  • 21世纪海洋矿产开发前景无限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海洋世界

    乌龟又成新宠<%=id%>

    近来,超市里、药店内关于乌龟的食品和保健品日渐增多。沉寂了多年的乌龟保健品如今又开始走回人们的生活了。此外,细心的人一定发现,在宠物市场和观赏鱼市场上,乌龟凭借着其优雅的举止已占据了一定市场。一些家庭也开始将乌龟作为宠物饲养于家中。乌龟,这一营养价值与药用价值极高的水生动物,正慢慢地爬进人们的生活,成为新的<br>“宠儿”。
     食用乌龟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古人云:“龟身五花肉”。意即龟肉具有牛、羊、猪、鸡、鱼五种动物肉的韵味和营养。现代科学检测表明,每100克龟肉含蛋白质16.5克、脂肪1.0克、糖类1.6克,并富含VA、VB1、VB2、脂肪酸、肌醇、钾、钠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从古至今,人们都将龟作为高级滋补品和防治疾病的食疗佳品。尤其是以龟肉为主料烹饪的食品,已成为高档宴席上的时尚美味珍肴,诸如清蒸龟肉、龟肉粥、清煨龟鸡、红烧龟肉以及以龟肉与多种中药配伍而烹制的杞龟汤、参龟汤、当归龟汤等药膳更是被人视为<br>菜中珍品,其菜和汤味美可口、鲜香至极,且老少皆宜。
     药物除食用外,乌龟最大的价值是药用。
     远在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即对龟的药用作了详细的记载。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中写道:“介虫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龟,介虫之灵长者也。”“龟能通任脉,故取其甲以补心、补肾、补血,皆以养阴也。”他指出:“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龟肉味甘、咸平、性温,有强肾补心壮阳之功。主治痨瘵骨蒸、久咳咯血、血痢、筋骨疼痛、病后阳虚血弱,尤其对小儿虚弱和妇女产后体虚、子宫下垂及性功能低下等有较好的疗效。龟甲气腥、味咸、性寒,其主要成分为骨胶原、蛋白质、脂肪、钙、磷、肽类和多种酶以及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滋阴降火、潜阳退蒸、补肾健骨、养血补心等多种功效。据研究,龟甲对肿瘤也有一定的作用。龟血可用于治疗脱肛、跌打损伤,与白糖冲酒服能治气管炎、干咳和哮喘。科学研究表明,龟血还有抑制肿瘤细胞的功能。龟胆汁味苦、性寒,主治痘后目肿,月经不开等。现代医学研究还表明,其对肉瘤有抑制作用。龟骨主治久咳。龟头可以医治脑震荡后遗症、头昏、头痛等症。龟皮主治血疾及解药毒等,古时还用于治疗刀箭毒。龟尿滴耳治聋,治*中风、舌暗。小儿惊风不语,用龟尿少许点于舌下,有疗效。
     对于乌龟功效的认识,应该远不止以上所说的。如今业内科研界,对乌龟的探讨已付诸实施,而且不少成果渐露端倪。
     科研众所周知,龟类是长寿之物,龟的寿命长达几百年。龟不但有极强的生命力,而且体内有长寿因子。一般而言,死亡和心脏的停止跳动是密切相关的,而龟的离体心脏竟能在体外搏动很久。将龟头砍下,仍可活数天。细胞研究发现,动物的成纤细胞繁殖代数与动物寿命呈正比。龟的成纤细胞体外培养高达117年代数,而人只达50年代数。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龟是属于与恐龙同时代的一类古老动物,恐龙灭绝,龟生存下来了,因此,被美称为“活化石”、“万年不老龟”等等。食用、药用龟肉能延年益寿,而且长寿龟体内的长寿因子能充分被人吸收。科研人员还发现龟从不患癌症,其体内含有抗癌物质。如果这些生灵的奥秘运用到人类生活上来,那是多么美妙和重大的事件。
     观赏乌龟是一种具有观赏价值的动物。乌龟的体形特殊,体态端庄,行动悠然,室内养殖能有效点缀和美化环境、陶冶情趣、增添休闲雅兴。不少家庭和寺庙都把它作为健康、长寿的吉祥物饲养,增强人们的长寿信心和满足避邪意念。在旅游胜地、公园与娱乐场所,将龟类动物作为观赏动物饲养也相当普遍。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乌龟的滥捕滥捉以及对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野生乌龟日趋减少。
     近年来,人工养龟技术的日臻完善和不断提高,全国首创的乌龟专用配合饲料已在东莞虎门通过鉴定。特别是国家倡导的无公害养殖政策的出台,加上乌龟本身适于粗养,且抗病能力强,进行乌龟无公害规模化、产业化养殖可谓前景无限,使众多拥资者坚信挣钱的机会就在眼前。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