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遗传学要取得突破计算的改进是关键
  • 21世纪生命科学展望
  • 美国将实施临床蛋白质组学计划
  • 我国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 小鼠脑细胞换个样
  • 《新科学家》发出警告--转基因病毒有巨大危险
  • 科学家发现一种新的固氮源
  • 我国首次公布人类组织器官原位再生复制图谱
  • 中国科学家发现人脑记忆处女地--舒氏区
  • X染色体静默研究新发现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现状与趋势<%=id%>


        生物医学工程(简称BME)是运用自然科学和现代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在多层次上研究生物体,特别是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其他生命现象的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BME研究用于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监护、治疗、保健、康复及生殖健康等的人工材料、制品、仪器、系统等产品,这些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应用、形成了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简称BME产业)。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现状
        BME产业的现状如何,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微动力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陶祖莱教授向记者介绍说,BME产业是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医学的进步、人类对健康的需求、让会医疗保障体系的承受能力、科技的发展等密切相关。由于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曾经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流行病得到有效的控制。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产生的环境污染、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心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老年痴呆症、艾滋病等为代表的现代病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医学模式也相应地由以“人体解剖学、实验生理学、细胞病理学”为基础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到联系社会、环境和心理状态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综合医学模式,医学的目的也有单纯的消灭疾病调整为预防疾病、减少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这一系列的变化给BME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
        20世纪60年代,BME在美国迅速发展。陶祖莱教授说,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在人类健康领域中的应用,BME 产业已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国际贸易额增长速度最高的产业之一,1999牟全球销售额达到1590亿美元,年增长率保持在6%?10%,国际贸易额每年以25%的速度增长,销售利润达40%?50%。BME产业主要集中在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等,他们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和雄厚的工业基础,占有了全球BME市场的80%以上。高档次的医疗仪器、设备、人工器官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几乎被这些国家垄断。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稳居首位。其主要原因是十分重视新产品的开发。近年来,美国BME产业界每年投入产品研发的经费约占销售额的6%,这还不算美国政府部门、民间基金会等在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的投入。
        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起步较晚,作为一个专业学科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我国著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BME产业发展很快,年增长率达到20%?30%。我国MBE产业的销售额仅占世界市场的1%?2%。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BME产业差距依然十分明显。我国现阶段的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
        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生物医学工程的研究和产业分布在医药、航天、航空、机械、电子、能源、教育及中国科学院等十多个部门和系统中。陶祖莱教授认为,条块分割、力量分散、合作不够、缺乏有力的统一管理和指导等因素,是造成我国BME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医疗和产业两大危机的挑战。一方面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已成为世界性社会问题,并把各国现行的医疗卫生体制推向了崩溃的边缘。这种发展趋势持续下去必将危害到BME产业的发展。我国在”八五”期间医疗费用增长率高达30%,远远大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其恶性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BME产品的使用费用不断增长。医疗费用已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的沉重负担。另一方面,我国巨大的医疗保健市场和发展潜力吸引了大批国外企业进入中国,争夺中国市场。随着加入WTO的临近,BME产品以低关税、甚至零关税进入中国市场已成为必然,这对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民族BME产业在失去国家关税壁垒保护下如何生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