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我国专家认为克隆大熊猫不能解决物种保存问题
  •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新的孤独症遗传基础
  • 科学家发现新的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机制
  • 基因表达谱微阵列分析在肿瘤分型中应用
  •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建立药物筛选新模型
  • 日本用高分子材料作基因疗法载体
  • 科学家绘出O157:H7大肠杆菌基因组图谱
  • 实验动物传递证实密码子129甲硫氨酸纯合子Heidenhain型Creutzfeldt-Jakob病
  • 海洋抗肿瘤药物研究
  • 海洋抗病毒药物研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动物 >>生命科学

    内脏痛觉产生和调制研究的新进展<%=id%>


        内脏痛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从突触水平研究痛觉,特别是内脏痛觉产生和调制的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中国医科大学滕国玺教授及其研究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8670760)资助下,采用难度大、技术复杂的细胞内电位记录和细胞内电泳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相结合的方法,取得新的进展:
        1.在国际上首次记录到丘脑后核群(PO)中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的细胞内电位,并观察了其电位性质和变化规律;首次用上述酶标记出该神经元的形态,而且发现它与非伤害感受神经元有着不同的形态学特点。明确地从功能和形态学两个方面证实了丘脑后核群中存在感受内脏伤害性剌激即痛剌激的神经元。
        2.发现剌激杏仁核时,在丘脑后核群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可记录到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从而为杏仁核兴奋可抑制内脏痛提供了实验依据。
        该项工作表明,丘脑后核群在内脏痛觉产生和调制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阐明痛觉生理尤其是内脏痛觉生理增添了新内容;也为临床上解释针剌为什么可缓解内脏痛的机理提供了依据。该项成果获得1994年度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