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杨利伟透露 神七后中国要建立自己的空间站
  • 本月九日香港上空可观到水星凌日
  • 俄罗斯人称有望在10年后首先登陆火星
  • 中国航天珠海航展订购3星3箭 总额约20亿人民币
  • 肉眼可见 2006M4彗星大爆发后亮度增加
  • 勇气号超期服役迎来第1000个火星日(图)
  • 中国长三乙运载火箭位居世界航天领域前列
  • 当年海盗号设计有缺陷 火星生命仍待探索
  • 俄航天官员称有能力抵御小行星撞击
  • 探月计划进入倒计时 嫦娥一号明年4月升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嫦娥工程十几年的构想 中国探月计划出台始末<%=id%>

       

     神秘的1号发射塔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远远眺望,两座钢铁大厦巍然矗立在峡谷的尽头,这就是被人们称为“通往宇宙大门”的2号和3号发射塔,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虽然2号和3号发射塔巍然屹立,却始终不见1号发射塔的身影。
     
        一位了解中日航天的人士告诉记者,原来1970年国家在西昌布点建卫星基地时,还有一项航天计划:在中心建立飞船发射工位,同时还精心挑选、培训了第一批宇航员。当时两项工作秘密进行,宇航员不知道发射工位建在哪里,西昌也不知道国家在秘密培训宇航员。但是后来,由于受综合国力、技术条件、交通运输等因素影响这项计划被搁置,航天发射工位一直没有建起来。

      1992年1月,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提上议事日程,但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并没有迎来自己的载人航天时代,人们看到了神州系列飞船一次又一次从酒泉刺入苍穹,而西昌只能保持沉寂。在西昌人看来,如果不是因为酒泉,神州载人飞船完全可能从西昌起飞,是酒泉熄灭了他们的梦想。

      迄今离2号发射架2公里远,当初意欲建航天发射工位的地方,为飞船发射准备的3个隧洞、5公里铁路线仍然搁置着,1号位场坪也依然保留在那里。神秘的1号发射塔位究竟今在等待什么?这个疑问长时间一直没有答案。

      2007年4月,“嫦娥一号”卫星将在西昌发射的决定似乎让不少西昌人猛然醒悟:那个空置着的1号发射塔位难道是为将来登月宇航员所预留的平台吗?1号位会不会就是中国登月宇航员的起点?

      现在,“嫦娥奔月”在中国即将变成现实,西昌人有理由这样去构想。有不少人甚至认为,将来 1号发射塔位可能就是中国人载人登月圆梦的地方。

      一个胎死腹中的秘密

      2004年,正式启动的“嫦娥工程”是中国在月球探索方面迈出的第一步,也是中国这个航空大国开始深空探索的宣言书,它将成为中国航天继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工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

      此时,它距“嫦娥工程”最早的构想已经有了十几年的时间。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有航天专家提出探月计划建议,在中国科技界内最为广泛流传的是当时一个“嫦娥奔月”的想法。据说当时国内生产了一个没有执行任务的火箭,火箭搁置在那里也不是好办法,因此有人提出利用运载火箭往月球上发射一个象征中国的铁质标志,永远地将其“烙”在月球上,以此迎庆1997年香港回归,扬国威、鼓志气。这个设想当时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不过还是得到了一批学者的支持。这些学者很快将设想形成文字向中央打申请报告,并计划在香港回归前完成发射任务。

      “当时这个计划几乎完全是从*角度考虑的,基本上没有什么科学研究价值,搞科学探测,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一时的头脑发热肯定是不行的。”国内一位航天航空专家表示。

      被逼出来的探月工程

      在中科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看来,中国的探月工程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1994年,美国发射了“克莱门汀号”环月探测器,不但开始了全月面元素的分布与含量的探测,并意外发现了在月球南极区有水存在的信息。当年,欧洲空间局也提出了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详细计划,根据计划,他们将逐步建立月球科学研究基地。随后,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航空航天科学家们也开始了行动,从而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

      美国人的发现和其他国家的行动在中国的航空航天界也引起了很大的震动。于是,1994年我国探月工程也被提上了论证日程,然而此后却是“反反复复的论证”。

      “全世界现在对于月球探测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中国如果无动于衷的话就会在竞争中落后、丧失发言权。”无论是在游说中,还是在演讲中,欧阳自远都如此对外界表示。

      在世界探月整体升温的局面下,加上科学家们的游说,中国探月计划终于得到了政府高层的重视。紧接着,政府方面开始进入实质性的程序。

      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航天白皮书———《中国的航天》,明确了近期发展目标中包括“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同年10月5日在京召开的首届“世界空间周”庆祝大会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航天》的报告中首次公开表明了中国

    [1] [2] 下一页

    探月的决心。

      中国新的探月计划也受到了两任政府总理的高度重视。2002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指示要抓紧探月工程的论证。2004年1月23号,温家宝总理亲自批准了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的立项,资金预计14亿人民币。

      2004年2月,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很有诗意地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同时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栾恩杰被任命为“嫦娥工程”的总指挥。自此,中国漫长的探月计划从科学家们的争论中开始公开地走到了人们的面前。从提出论证开始,时间已经整整过了10个春秋。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