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第三位太空游客1日升空 花2000万美元上天8天
  • 各国探月计划揭密:欧美日都想建造月球基地
  • 欧宇航局小行星选秀 撞击目标框定两行星
  • 美宇航局局长称美航天飞机和空间站项目全错
  • 美国发现超重新星系 大小是银河系的8倍
  • 在太空中 生物体究竟会发生些什么奇异现象?
  • 科学家发现橄榄球形星体 旋转速度创造新纪录
  • 俄印拟联合建造卫星和火箭 共建卫星定位系统
  • 欧航局堂吉诃德计划尝试改变小行星轨道
  • 月球北极一处地带适合建立人类未来月球基地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美科学界批评新登月计划 技术老旧是*秀<%=id%>

      “美国人要再次登上月球!”最近几天,全世界都被美国航空航天局正式宣布的耗资1040亿美元的“新登月计划”搞得很兴奋,尽管这最早也将是2018年的事,离现在还很远。根据该计划,宇航员将在月球住上1个星期左右,建设月球基地。许多人把这个计划看作是人类对外太空的又一次大规模远征,但也有人投以怀疑的眼光:在美国财政面临重大挑战,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飓风灾区重建到处要花钱的时刻,布什政府却决心要把大把的钱花在茫茫的太空,图的是什么?

      “小行星似的新飞船”

      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格里芬在19日的新闻简报会上透露了“新登月计划”的一些细节。由于部分细节与36年前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惊人地相似,让一些媒体感到失望。但格里芬反复强调,它绝不是“阿波罗计划”的简单重复。

      据《新科学家》杂志等媒体介绍,这次登月计划最主要的“三大件”是:载人飞船、载货飞船和登月舱。其步骤是:第一步,将先用大推力火箭把载货飞船和登月舱发送到地球轨道,然后宇航员乘载人飞船上天。第二步,“三大件”在近地轨道对接起来,形成一个长21米、重40吨的大型飞行器,然后借助载货飞船上火箭的推力飞向月球并绕月飞行。第三步,宇航员乘登月舱与飞行器脱离,降落在月球上,开始科学考察,并建设月球基地;飞行器则继续绕月飞行。第四步,宇航员乘登月舱中的飞行舱离开月球,返回绕月飞行的飞行器。第五步,载人飞船抛弃飞行舱,开始返回地球。

      专家介绍说,新登月计划有三个方面的显著进步。第一,飞船体积庞大,很像一个小行星,格里芬把它比喻为“小行星似的阿波罗”。第二,载人飞船,结合了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的优势,可重复使用的优点。第三,“阿波罗计划”是冷战时期美苏太空竞赛的产物,美国当年让宇航员登陆月球,只是为了证明自己在航天技术上的优越,计划结束后没有进一步行动。相比之下,如今的登月只是“新探索框架计划”中的第一步,美国的下一步目标是在月球上建立能供宇航员居住半年左右的半永久性基地,第三步是在2025年左右将宇航员送上火星。

      会不会成“包袱计划”

      这个雄心勃勃的计划立即引起了全世界关注,许多人公开喝彩。欧洲航天局发言人说:“这表明航天事业还在不断前进。”美国空间史学家罗尼斯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兴奋地说:“如果我们真的在月球上站住脚,又能到像火星这样的地方,我们就知道在外太空该怎么办了。”丹麦《信息报》说,登月计划有望给因航天事故而暂时陷入危机的美国载人航天事业注入新活力,还会促进航天技术进步,激发起下一代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出乎许多观察者意料的是,这个计划在美国激起的批评声几乎和喝彩声一样响亮。虽然格里芬解释说,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新登月计划的耗资只有“阿波罗计划”的55%,但质疑者的火力仍首先集中在该计划的代价太高昂上,尤其是美国要将数以千亿的开支投入反恐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样的无底洞,“卡特里娜”飓风之后南方地区又将进行浩大的重建工程,其成本还是个未知数,而未来更多的飓风等自然灾害还可能袭击美国,在这种情况下,耗资1040亿美元、持续14年的新登月计划可能成为美国的“新包袱计划”。

      《纽约时报》的报道指出,大力支持新登月计划的美国总统布什,到2008年就结束任期了,他通过鼓吹新登月计划,为自己树立了类似于肯尼迪那样支持航天探索的形象,却把这个“新包袱”甩给了他之后的美国政府。相比之下,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提出登月目标,而“阿波罗计划”在1968年就宣告成功。《纽约时报》援引专家的话质问说:“为什么用成熟技术来重复这件事情,还要花差不多两倍的时间呢?”美国物理学会发言人罗伯特·帕克就不无辛辣地评论,这个项目是布什留给后任的“一颗毒丸”。《华盛顿邮报》则援引专家评论说,这个计划“现在负担不起,将来不可持续”。

      [1]  [2]  下一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