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进步飞船成功将国际空间站轨道推升8.5公里
  • 分析:撞击器撞击彗核后果如何
  • 惠更斯号探测器登陆土卫六怎样执行任务(图)
  • 上海天文台今晚记录探测器登陆土卫六全过程
  • 加拿大科学家研制出可穿在身上的太阳能电池
  • 世界首例双手臂移植者:几乎能从事所有工作
  •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100周年 带来五大发现
  • 山东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异体手掌移植手术
  •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工业重型化阶段不能跳跃
  • 我国自制复合型艾滋病疫苗进入I期临床研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天文天象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到10稞大瓶颈梗阻<%=id%>


      据新华社武汉1月11日电(记者吕诺)一份教育部安排的研究课题报告显示,由于受到缺乏内在动力机制、缺乏外在经济载体、社会投资机制不畅等三大“瓶颈”制约,我国高校虽然每年取得的科技成果在6000项至8000项之间,但真正实现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还不到十分之一。


      这份由清华、复旦等国内20所高校联合完成的“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探索与实践”
    课题研究报告,是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提交的。报告指出,科技的竞争不仅表现为科技创新的竞争,还表现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竞争。我国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是比较落后的,这种情况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落实,也与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和大学的社会地位不相吻合。


      造成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较多,报告认为,其中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学校内部文化和体制惯性的原因。就大学自身原因来说,是大学发展和科技创新理念滞后时代要求所致:开展成果转化缺乏内在动力机制,大多仍处于自发阶段,而未上升到自觉阶段;开展成果转化缺乏外在经济载体,大多仍徘徊于研究平台上,而未能真正内化到经济载体上;开展成果转化的社会投资机制不畅,大多重学术价值,而未能真正演化到技术集成上来。


      报告指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在动力机制。建议政府以“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为准则来考察研究型大学,将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结果纳入大学评价;对大学教师科研成果的应用进行跟踪,并将其纳入个人业绩评定体系;对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挥开展社会深度跟踪。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