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的宝岛--台湾
  • 眺望南美大陆的最南端:火地岛
  • 全球最香的地方:法国小城格拉斯
  • 世界十大岛屿
  •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索桥——霁虹桥
  • 日内瓦湖的德伊奥喷泉
  • 世界最著名的火山——维苏威火山
  • 世界十大山峰
  • 未知种类
  • 未知种类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泉殇:输液的月牙泉<%=id%>

      那是多年前夏初的一个清晨。车出敦煌市南行6公里,就到鸣沙山北麓。门口有题联:“沙山暗鸣”和“月泉晓澈”。陪同人员解释说:题联意指鸣沙山的景致中午时分才看得清晰,月牙泉的水色在早晨更透澈。

      我们顺着沙山谷地绕平道而进。不到半小时就进入了沙漠腹地。我急切地爬上半道的高坡观望,在前面四周沙山包围的一块洼地上,果然有一弯曲如新月的清泉,在晨光照射下闪闪发光,耀人眼目。在人们的想象中,清泉与流沙通常是难以同地共存的自然景物,而在这里,美妙的泉水和神奇的沙山却像戈壁大漠中的一对孪生兄妹,互偎依存、共同相处于一地。

      走近泉边细看,泉水澄澈,碧蓝如玉,清明如镜,泉畔有苇草丛生,泉中有鱼群游来游去。据传说和史料记载,泉水“产铁背鱼、七星草,服之可长生不老”,故有“药泉”“神泉水”之称。现经科学鉴定,月牙泉中的鱼属粒蜃条鳅和莎车条鳅,是一种十分古老的鱼类,能在静水中产卵繁殖,其形颇似鲈鱼。七星草可入药,有医治难产和催生之功效。

      月牙泉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山之阳有一泉,云星沙井,绵历今古,沙不填足。”唐《元和郡县志》载:“鸣沙山有一泉水名曰沙井,沙填不满,水极甘美。”其时,泉边建有庙宇,泉中有船舸。清《重修肃州新志·月牙泉》载:“其水澄澈,环以流沙,虽遇烈风,而泉不为沙淹。”当时泉南的高地上,从东到西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楼、药王洞、玉泉阁、雷神台及经堂共百余间,蔚为壮观,可惜后来被毁。但这并不影响月牙泉本身清幽俊秀的湖光山色。在民间,自汉唐以来,当地百姓就有每逢端午节,到鸣沙山“滑沙听雷”,在月牙泉“龙舟竞渡”的风俗习惯,清代后又有农历4月28日举行“药王”庙会和6月6在泉边采集艾草、煎汤沐浴和月牙瑶池蟠桃会等民俗活动,一直沿袭至今。

      面对这一“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景,初游者无不惊天地造化,叹鬼斧神工。游客在交谈中共同感到月牙泉最奇特神妙之处有三:一是一个自然之泉多少年来总是保持月牙形,为何水多水少其形不变?二是在如此干旱的地方,泉从不涸竭,一直清彻不腐;三是泉在沙山包围之中,历经千年却沙不填泉?

      科考

      关于月牙泉的起源假说有几种:一曰古道河残留湖。认为月牙泉是附近党河的一段古河道,若干万年前,党河改道,大部分古河道被流沙淹没,仅月牙泉一段地势较低,由于地下潜流出露,汇集成湖。二曰断层渗泉。认为月牙泉南侧有一东西向的断层,断层上盘抬高了地下含水层,下盘降到附近潜水面时,潜流渗出成泉。三曰风蚀湖。即原始风蚀洼地随风蚀作用加剧,当达到潜水面深度时,在新月形沙丘内湾形成泉湖。由于环绕月牙泉的沙山南北高,中间低,自东吹进环山洼地的风会向上旋,风力作用下的沙子总是沿山梁和波面向上卷,因而沙子不会刮到泉里,沙山也总保持脊如刃形,这才形成沙泉共存的奇景。此外,还有自流泉、溢出泉和“沙井”人工开挖说,只是一家之言,难成定论。

      1997~1998年,原地矿部兰州水文地质工程中心的专家们对月牙泉成因及水位下降原因进行了地质勘探和古地理环境分析研究,得出了“月牙泉是在扇形洼地这一古地理环境的基础上,经过流水和风积风蚀作用等综合因素的改造后形成的泉湖”这一结论。科考结果认为:鸣沙山前地带发育的断裂构造,在运动中南部不断隆起,北部大幅下沉,是月牙泉地质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来源于西北部党河冲积平原区地下水侧向流入,是月牙泉形成的物质基础;古党河的改道,风积沙山的形成及风蚀作用的改造等,都对不断完善这一自然景观起了辅助作用。

      可见,“美绝人寰月牙泉”完全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历史赐予人类的珍贵遗产。

      “输液”

      近年来,不断有月牙泉水位下降甚至面临枯竭的消息从敦煌传出。金秋季节的一个下午,我再次来到月牙泉,顺便看个究竟。

      鸣沙山响声如故,但到山下一看,千古名泉的面目却大大消瘦了,不仅泉水变浅了,湖面也缩小了。虽然泉南高地上的仿古建筑群已经恢复并扩大了,如月泉阁、听雷轩、墨池云、朝晖亭、夕照亭、山得水趣、月到风来等望之俨然,但这丝毫不能掩盖人们心头对月牙泉命运的担忧。

      且不说古时一方碧波荡漾、龙舟竞飞的泱泱水面,即是到20世纪50年代,月牙泉仍东西长218米,南北宽54米,平均水深5米左右,最深的西南角达7~11米。但近年来,月牙泉平均水深降为0.8米左右,泉中央露出一道沙梁,池水一分为二,其形状也不再是月牙形。对这种水位大幅度下降的原因,当时请水利专家综合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党河上游水库的修建使河水截流,加上渠道衬砌渗透量减少,基本截断了对地下水的补给,再加下游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地下水补排失衡,造成了区域性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

      基于这种分析,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地就开始了“淘泉补水”的挽救措施。在清淤淘泉后,又将党河水引入一个沉淀池内,再接管道直接输入月牙泉,这样使水位上升了,泉水最深处达到4米以上,但月牙泉的水质却由原来的清澈蔚蓝变得浑浊不堪。于是,半年后又不得不停止直接补水,随之,月牙泉的水位又继续下降。仅一年间就下降26厘米。

      面对这种危机,敦煌市长说:“如果月牙泉干涸了,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于是,全市开展了以下三项“修月牙泉”活动:一是限制在泉周围和上游地区开采地下水,禁止在市区内打机井;二是推广渗灌、滴灌新技术,发展节水型农业;三是营造水土保持林,保护天然植被,涵养水源。接着在又一次大规模淘泉的同时,在月牙泉上游又建造了一新的大型水池,沿来水路线进行渗灌补水试验。据引水渗灌试验的技术人员介绍,在回渗试验的3个月内,每日补水1万立方米,月牙泉水位回升14厘米,使这一“沙漠奇观”又恢复了原来的月牙状外形。但今后的年月,月牙泉不得不继续长期靠每日“输液”艰难度日,勉强维持生命。至今,仍未找到新的治理方案。

    [1]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