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德昂族风情
  • 混浊岛
  • 公海与领海
  • 干岛、湿岛
  • 伏旱
  • 赤潮
  • 中国地理之最
  • 中国地理简况
  • 法國新建博物館
  • 俄罗斯族风情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保安族风情<%=id%>

    人口为12212人。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少数散居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省循化县。在聚居区的保安族人使用保安语,属阿尔泰语系 蒙古语族。大多数保安族人通晓汉语。保安族人以汉文做为交际工具。信仰伊斯兰教。

        保安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保安是由地名而来的自称,明万历年间曾在青海省同仁地区设置保安营,修建了保安城。过去人们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而称其为“保安回”。1950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据民族内部的传说、语言特点和类似蒙古族的一些生活习俗,可以认为保安族是由元、明以来居住在青海省同仁地区的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族人,与周围生活的回、汉、藏、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民族。
        保安族受封建农奴主的欺压,被迫迁徙到现在保安族唯一的聚居地----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乡3个毗邻的村庄,当地习惯地称其为保安三庄。保安族人主要从事农业,少数人从事畜牧业和手工业
        宴席舞--宴席舞是具有代表性的保安族传统民间歌舞,通常在娶亲时表演。遇丰收或其它喜庆日子也常跳。
      宴席舞来源于保安族的婚礼习俗。结婚时由新郎和本村的青年组成“迎亲队”到女方娶亲,女方村里的男女青年也组成迎亲队,在村口以墨笔涂男方陪送者的面部,并用拳击之,以相戏谑。娶亲后,新郎新娘骑马回家,举行宗教仪式,随后即散发核桃、红枣。凡是贺喜的人,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向主人索取一份,祝贺他们吉祥如意,红喜临门,夫妻和睦。最后宴席开始,在篝火的映照中,请本村最好的歌手唱宴席曲,大家也就随着唱词边歌边舞。宴席舞的表演者,人人能触景生情,随口填词。歌词丰富多彩,曲调优美,舞步稳健、潇洒,一般多为对唱、对跳,即兴表演。 
      宴席舞的动作特点是头部有规律、有节奏地摆动。动律是由下颏的左下侧向右上侧自然摆动,摆动时节奏性强并有停顿。整个身体的左右摆动较明显,尤其是两胯部分更为突出。腿部屈伸较大,脚落地时有力、稳健,多属邀请动作。手形为半握拳,大拇指伸展,其意为夸赞保安族在气质上是一个“有自豪感的”民族。这种手式在保安族民间舞蹈中运用甚为普遍。保安人民在舞蹈时喜欢昂首挺胸,整个动作和情绪都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扇舞--保安族另一种类型的民间舞蹈是男子扇舞,它成舞于宴席舞之后。自保安人民迁到甘肃以来,和周围的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等民族的生活习俗、贸易、文化生活、宗教等方面都有交往。男子扇舞是保安族人民利用汉族扭秧歌时用的扇子,在执扇和舞法上创造了许多花样,如抖扇、翻扇、绕扇、平扇等。舞时手全把执扇,手腕的抖动非常灵活,并带动整个臂部,摆动时有股韧劲。同时使胯部的扭动,腿部的屈伸,相与呼应。脚下步伐在拖、挪、靠步的表现上亦甚细致,尤其将要结束时,脚步跳出的一下自然动作,即一腿稍弯踏地,另一腿弯靠其后的舞步,更加突出了该舞独具的风格,使保安族男子扇舞成为一个特色鲜明、潇洒大方的民族民间舞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