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德昂族风情
  • 保安族风情
  • 裕固族风情
  • 干岛、湿岛
  • 伏旱
  • 赤潮
  • 中国地理之最
  • 中国地理简况
  • 法國新建博物館
  • 俄罗斯族风情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京族风情<%=id%>

    京族过去称越族,1958年正式改为京族。现有人口1.8万。京族的祖先约在公元16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到广西北部湾的山心、万尾、巫头三个小岛的。当时小岛上荒无人烟,京族人和以后陆续迁到岛上的汉、壮族人一起开发和建设,使其繁荣起来。由于京族主要分布在这里,这三个小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它隶属于 广西防城港市。其他一小部分京族人散居在北部湾陆地上。 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京语,属系未定,与越南语基本相同。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文,也有使用汉语粤方言。京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与海洋有关。
        京族三岛地处亚热带,气候湿热,四季常青,美丽富饶。所处北部湾是著名的渔场,所以京族人主要从事海洋渔业。京族三岛有11条总长10多公里的拦海大堤将岛和大陆连接起来,使岛屿变成了半岛,并围海造田,从大陆引来淡水灌田,发展农业。京族人住在海岛上。过去的房屋全是用竹木构造,以茅草或竹篾做壁,或涂上泥巴,或用石头压着。屋内铺设竹条或木条,铺上草席,入屋脱鞋,全家人就在草席上坐卧或吃饭。现在京族人的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或三层楼,室内设施非常整齐、美观,房屋周围种植果树、剑麻、仙人掌等。

        京族人的村子里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是“哈亭”,它不仅供奉全村人最为崇拜的神祗,及每个家族的祖先牌位,而且京族人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哈”就是唱歌的意思,“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也在这里举行。过哈节时,村子里男女老少穿着一新,聚集在哈亭举行迎神、祭祖、唱哈等活动。哈节期间最受人欢迎的活动是唱哈,唱哈的主角有三人:男歌手哈哥,专门抚琴伴奏;两位女歌手哈妹,用竹板和竹梆击节伴奏,轮流演唱。过节的人们一边开宴 饮酒,一边听歌伴奏,纵情欢娱,通宵达旦。每当哈节,皓月当空,海浪轻拍,青年男女们在哈亭外踏月传情,趁花好月圆的良辰吉日,彼此敞开心扉。

        能歌善舞的京族人民,唱歌时常用他们那独特的民族乐器--独弦琴伴奏。独弦琴也称“瓢琴”,多用一米左右剖成对半的大斑竹制作而成。独弦琴的音色清澈明亮,有吟唱韵味,演奏各种滑音、波音、倚音有独特效果,音质清雅,婉转悠扬,极富抒情意味。京族一般在哈节期间要举行舞蹈活动。过去最常见的舞蹈有“跳天灯”和“花棍舞”。“跳天灯”由4-6个(或8个)女子表演:演员们上身穿白色长衣,下身穿黑色裤子,头上顶一个盘子,盘内点着三枝蜡烛,演员们手中还各拿一个杯子,杯子中也点一枝蜡烛。整个舞蹈动作不算复杂,但闪闪烛光与飘飘白衣,相映成趣,看去十分优美。“花棍舞”由一个或两个女演员表演:演员身穿白色长衫,两手分别拿着一根木棍,棍上缠着彩色纸,一般是先唱后舞,唱词的内容很广泛,有叙述父母养育之恩的,有表现男女深厚爱情的,不一而足。 

        京族人的服装朴素美观,独具风格。男子喜欢穿长至膝盖,窄袖袒胸的上衣,下着长而宽的裤子。京族妇女喜欢戴耳环,头发从中间分开,两边留有“落水”,结辫于脑后,发辫一般都用黑布条缠着盘绕在头顶上。妇女上身内挂一块菱形遮胸布,外穿一件紧身短上衣,显得极其雅致优美。

        京族人在饮食方面,以大米、玉米为主食,以番薯、芋头为杂粮。每逢节庆之日做糯米饭与糯米糖粥。肉食以鱼虾为多,并喜欢以鱼汁做调味品下饭。京族人有丰富的海洋知识和捕鱼经验,男子个个是捕鱼能手,还发展了鱼类加工业、海产养殖业、海马养殖业和人工养殖珍珠。过去京族人多是文盲,他们的住地被人称为“文盲岛”。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加强了京族人的文化教育,岛上不但有小学中学,而且还培养出了许多大学生。
    【返回】
     

     


    京族舞蹈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盛大的民族节日,往往是民族风习的集中反映和民间歌舞荟萃之时。京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就是“唱哈节”,“唱哈节”是京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民族节日,“唱哈”即唱歌的意思。“哈”又是汉族白话(广西一种方言)“吃”的谐音,“唱哈”也有“唱唱吃吃”的意思。相传,在七、八百年前,有一位歌仙来到京族地区,每天劳动之余,他都热心地教群众唱歌,这些歌揭露和鞭挞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表达了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热望,深受京族群众的欢迎和喜爱。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京族人民兴建“哈亭”,经常在“哈亭”中唱歌和传歌,以后逐渐发展成“唱哈节”。“唱哈节”的日期各地不一,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十,有的在八月初十,有的则是正月二十五。节日这天,除了举行迎神、祭祖的仪式外,还聘请“哈妹”二人,“哈哥”一人,演唱各种民间故事和传说,歌唱爱情和友谊等,演唱者边唱边弹拨琴弦、敲打竹梆、小鼓。在这欢乐的节日里,京族民间歌舞之花竞相开放、各展姿容。

      “跳天灯”这是在唱哈节中表演的舞蹈。京族人民过去长期以捕鱼为生,在海上捕鱼时的安全和丰收,是渔民的愿望,“跳天灯”就是祈求海神保佑的舞蹈。由四个、六个或八个女子表演,他们身穿白色长衫,黑色长裤,头顶一个碗,上面燃着三枝蜡烛,两手各拿一只杯子,杯中也燃着蜡烛,随着鼓点节奏的快慢一面手托蜡烛转动手腕,一面纵横交错的穿插,构成各种图形,气氛肃穆,安静,烛光与白色长衫相映,形象十分优美。

      “跳天灯”的舞蹈动作:双手在腹前上下绕圈,一般都是侧身对观众,“圆场”步、走十字花、并步等几种。还有双手在腹前上下绕一圈后,再由下而上分开,于肩旁侧静止,步法相同。敬礼下场动作要求头顶之碗烛不可掉落,两腿弯曲,同时双手在胸前合掌。“跳天灯”舞蹈动作端庄优美,脚跟落地时坚实,膝部颤动有力,这是他们长期行走在沙滩上形成的舞蹈特点。

      “花棍舞”也是在“唱哈节”时跳的舞蹈。由女子一或二人,身穿白色长衫黑长裤表演,舞时两手各持一条长约一尺多的木棍,上缠彩色花纸、棍头扎成纸花。舞蹈以手腕绕动花棍为主,或上下、左右绕动,或在胸前交叉、分开,或以花棍尾端相互碰击,或以一棍搭肩一棍绕圈,动作变化多样但步法变化不多,基本上是碎步。伴奏乐器只用鼓,鼓点随舞者表演逐渐加快,给人以明快和流畅的感觉。

      “采茶摸螺舞”是唱哈节中反映劳动生活的歌舞。歌词大意是:姐妹上山摘茶,采野花三五朵,下溪下溪戏耍去摸螺,快捶螺,用力吸,叮当呵叮。

      在一曲特色浓郁而亲切的歌声中,舞者时而有模拟采茶的动作,时而以左手模拟握螺状,右手伸出食指轻轻敲打,表示捶螺的动作,舞步则与“跳天灯”大致相同。京族人民性情含蓄、温柔,舞蹈动作也是柔和、抒情的,当“哈妹”唱到“叮当呵叮”时,通过轻轻的击掌,手指轮转和两臂的自然摆动,表达其内在的情感,形成其独特的风格。

      “唱哈节”一般要进行三至五天,除了比较完整的“跳天灯”、“花棍舞”、“采茶摸螺” 等外,还有“敬酒舞”、“敬香舞”(即“跳乐”)、“跳香舞”、“再见歌”等。基本动作与“跳天灯”相同,只是“敬酒舞”、“跳乐”、“再见歌”为徒手舞,“跳香舞”左手持三支香而舞。

      “对唱情歌”或“对花屐”是过去京族地区青年男女恋爱、订亲的方式。每逢中秋节或丰收后的月夜,女青年成群结队来到山坡草坪,男青年也三三两两地缓缓走出,月光下青年男女先要对唱情歌,待情投意合后,就腼腆地拿出花屐来对,如果两人的花屐刚好合成一对,就算“天作之合”了。其实平时已有爱慕之心的男女,节日前早已从对方房门外偷看了花屐的样式和尺寸,自然会做出一样的花屐来。当他们对上花屐以后,就高兴地互相祝贺,边歌边舞,对打起花屐来。

      “竹马舞”和“摇船舞”为丧葬仪式中的重要部分。解放前,京族地区葬礼是很繁琐。“竹马舞”是三年祭日时跳的舞。舞者右手持四尺长的竹棍,棍两头扎着油棉或其它可燃物品,舞时将棍两端点燃,边唱边舞,或是先唱后舞,内容是超度亡魂的。“摇船舞”是一女两男的祭祀舞,用纸扎一个小舢板为道具,女的在前拉船,男的持桨,分别在船的左右划船,以表示把死者“平安渡到阴间去”。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