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德昂族风情
  • 保安族风情
  • 裕固族风情
  • 京族风情
  • 塔塔尔族
  • 独龙族
  • 中国地理之最
  • 中国地理简况
  • 法國新建博物館
  • 俄罗斯族风情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赫哲族风情<%=id%>

    人口为4245人。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同江县、饶河县、抚远县,少数散居于附近县的一些村镇。使用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有奇楞和赫真2个方言。现在只有50、60岁以上的人还能讲赫哲语,其他人由于与汉族人的长期交往己都使用汉语。赫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汉字。
       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现己基本不信仰萨满教了。
        赫哲族是一个古老民族。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因赫哲族人过去穿鱼皮衣,有犬陪伴,所以称为“鱼皮部”和“使犬部”。
        明朝时赫哲族是女真的一支。至清初始以“黑斤”“黑其”“赫真”“奇楞”“赫哲”等名称见于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族名为赫哲。20世纪初,赫哲族社会发展还停留在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还在采用削木、裂革、结绳记事。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曾对赫哲、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实行野蛮统治、种族灭绝政策,使赫哲族人口锐减,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已经濒于灭绝的境地,到新中国成立时只剩300多人。新中国成立后,赫哲族人获得新生。赫哲族人长期从事渔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捕鱼经验。同时也开展了多种经营,如农业、养殖业等,其生活已呈现富裕繁荣的景象。
        叉草球--赫哲族有着丰富的渔业生产知识,叉鱼技术尤为惊人。传说从前赫哲人中有一位叉鱼能手莫日根,为了使叉获的鱼皮完整,以便做成鱼皮衣,便不断改进叉鱼技术,以后不仅每叉必中,而且都能叉在鱼鳍(qi音奇)上。于是留下了深为赫哲族青少年所喜喜爱的叉草球游戏。每逢春秋二季,赫哲族十二岁至十六岁的儿童,常互约伙伴二、三十人,分甲、乙 两队,各选出指挥人,每人手执一木叉(赫哲语“激达”);先由甲队将一草捆向乙队全队掷去,反之乙队全人一齐举叉叉草球,如将草球叉住,则前进二十步,反之则后退二十步。次由乙队发球,甲队叉球,如此交替以决胜负。就在叉草球的刹那间,各种矫健优美的舞姿一一展现,如:快步跑叉、跳跃争叉、草球落地蹭叉、翻身旋转快叉等。赫哲族舞蹈《叉草球》,就是依据这一传统的游戏编创的。舞蹈艺术地再现了青年男女争相叉草球的场面,表现了赫哲人质朴爽朗的性格和渔猎生活的一个侧面。 
      在赫哲族人民的娱乐生活中还有“叉鱼”、“滑踏板”、“雪战”等多种游戏和体育活动,这些充满情趣的活动,反映了赫哲族人民生活和劳动的特点,也包含着不少舞蹈成分。 

        天鹅舞--赫哲人的家乡,有不少沼泽地带,每年春暖花开季节,一群群洁白的天鹅竞相飞来。在民间曾流传过优美抒情的天鹅舞,可惜现已基本失传。据打猎能手葛长胜老人回忆,他幼年时在富锦县的嗄尔当看过妇女跳天鹅舞的情景。她们身穿镶有彩色花边的长袍,随着歌声舒展双臂翩翩起舞,舞中时而还有模仿天鹅鸣叫的声音。过去常在年节时,在家中和院里栅栏内载歌载舞。老人记忆的动作有,开始双腿交叉半蹲,双臂伸向两侧上下缓缓挥动,接着双脚向前移动,尤如天鹅在江中自由荡漾,速度变快时,双腿立起前后交错跳动,两臂向上飞舞,好似天鹅相互追逐嬉戏。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天鹅舞动作虽然简单,但形象生动鲜明,别具特色。五十年代,在赫哲族群众的协助下,文艺工作者曾整理、编演了《天鹅舞》,受到赫哲人民的欢迎,并由哈尔滨电影制片厂拍摄录入《黑龙江歌舞》舞台艺术片内 。 

        哈康布力--过去在赫哲族民间还流传一种集体舞,赫哲语称“哈康布力”,“布力”即“跳”、“做”、“干”之意。早年在万里霍通、苏苏屯、富锦嘎尔当一带的年节时,就有很多青年男女跳 “哈康布力”舞。舞时男女拉手,有时相抱转身,有时并进。在赫哲族依玛堪故事《查占哈特儿》中,有这样的记载:赫哲人风俗,每年正月初一日,青年男女集在宽阔房屋中一起跳舞,并有种种游戏。如“巴力其”(扮盲者捉迷藏游戏)、“阿尔初阔其”(即玩嘎什哈)、“ 哈康布力”等……(风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该书作者对“哈康布力”有注释:“正月初一日晚上开跳舞会,青年男女相抱跳舞,名日:‘哈康布力’,此种跳舞,男女双方同意后,即可同跳,不跳的人坐而旁观”,由于年代久远,会跳“哈康布力”的人已不多了。其舞蹈动作有三步向前一起跳、拉手、拍手、转身等。 

        庇里西勒或庇里沁--赫哲人还跳一种名叫 “庇里西勒”或“庇里沁”的舞蹈,此名是外来语音译。据会跳此舞的人说就是“踢踏舞” ,基本动作是“踢踏步”,舞者人数不限,动作统一,舞技熟练者,可以用脚踢打出各种复杂的快速节奏,令人欢快兴奋。庇里西勒舞,可能是由外地传来,在赫哲族人民中又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本民族的风格,成为赫哲族的一种民间舞形式。 

        萨满跳神--赫哲族过去信仰萨满教,人们把萨满(巫师)在跳神活动中边敲鼓边跳舞,男女皆有,平时仍参加劳动,他们都有一套特制的法具,包括神帽、神衣、神鼓、神杖、神刀等。跳神时男萨满头戴鹿角神帽(以鹿角叉数的多寡而分品级的高下),帽周围垂有长短不一的彩色飘带及其它饰物。身着用鹿皮制做并染成紫红色的神衣,上面缝有四脚蛇等动物图案,前胸后背挂有护心镜、“爱米”(即神像,是一种小木偶)等;腰围彩带式神裙、系腰铃;左手持神鼓,右手持鼓槌,有时也持神刀、神杖。神鼓是萨满诸神具中最重要之物,分抓鼓和单鼓两种鼓形。抓鼓为单面鼓,鼓的背面用四条皮带分结于鼓缘,中心系一铜圈,舞时手执铜圈。单鼓多用铜圈蒙皮制成,柄部小圈处系有小铁环。女萨满不戴鹿角神帽,在帽四周镶有荷花瓣小片,下垂彩色飘带,其它与男萨满服饰相同。 
      萨满跳神多在室内进行,舞时边击鼓边跳,均有特定的鼓点。动作大体有立、伛、蹲三种舞姿,立舞即上身稍曲,在腰和胯的带动下身体左右扭动,腰铃随之摆动,铿锵作响,步伐常用弓步交替向前迈出。伛舞即身体弯曲,边击鼓边旋转。蹲舞即双腿半蹲而舞(近似矮子步和蹲腿控制)与持刀作舞的步伐略有不同。 

        跳鹿神--赫哲人在每年的三月三和九月九,都要举行跳行跳鹿神的活动。其意是萨满为全村百姓祈福消灾。传统的仪式甚为隆重,届时全村男女都来还愿,前呼后拥奉迎着萨满跳神。在这个宗教祭祀活动中,却带有浓厚的群众自娱性成分。仪式开始后,萨满祷告完毕,有少年若干人,击鼓摆铃助兴,每人走三圈 。萨满开始跳神,自右而左跳转三圈,然后整队而出。神队以萨满和手执各种神物的七、八人为先导,群众尾随于后,萨满领唱鸠神(为萨满领路的神鸟)歌,众人随声附和。在萨满的带领下,由西至东挨家挨户跳神。回来时唱归来神歌,且行且唱。仍由萨满领唱众人和之。仪式结束后,村中能歌善舞者拿鼓系腰铃争相表演鼓舞,击鼓摆铃的动作和鼓点节奏变化多端,更有能者即兴作曲,最后众人饮酒食肉尽情欢娱而散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