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德昂族风情
  • 保安族风情
  • 裕固族风情
  • 京族风情
  • 塔塔尔族
  • 独龙族
  • 赫哲族风情
  • 中国地理简况
  • 法國新建博物館
  • 俄罗斯族风情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基诺族风情<%=id%>

    人口约1.8万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四邻山区。使用基诺语,属汉藏语系 藏缅语族 彝语支。无本族文字。基诺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盛行祖先崇拜。 
        基诺是本民族的自称,过去史籍文献记载中汉译为“攸乐”。基诺族人全部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一座大山上,根据其生活习惯、节日习俗、服饰装饰、族源和历史沿革等各方面的情况,于1979年经过民族识别,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为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是我国认定的第五十五个少数民族。
        关于基诺族的来源,没有文字记载。基诺族人尊奉诸葛亮,传说是诸葛亮南征部队的一部分人,是从普洱、墨江甚至更远的北方迁来的,经过世代的繁衍发展,到新中国成立时还尚未形成一个定型的阶级社会,基本上还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基诺族人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彻底改变了刀耕火种、刻竹记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后面貌。如今,基诺族自己的干部、大学生、医生、商人和农业科技人员都已成长起来了。
        大鼓舞--“咚咚,咚咚!”基诺族的大鼓敲响了,浓重有力的鼓声震荡着基诺山寨。这种鼓长约1.5公尺,直径约80公分,两面蒙以黄牛皮。基诺族人民对此大鼓极为敬重,在过去有专门放置大鼓的房子,不允许任意敲打或搬动。平日或是舞蹈时均将此鼓置于约一人高的木制鼓架之上 。 
      解放前,在跳“大鼓舞”时必需依照一定的程序与规则。妇女只能在鼓的背面敲击伴奏,不能在鼓的正面敲击、舞蹈。这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使“大鼓舞”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为什么基诺族人民对大鼓如此尊崇呢?基诺族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洛克山区,那里古木参天、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四季无霜。相传古时候,基诺族的造物主阿麦腰白创造了万物,但是没有水,阿麦腰白想,世界上的动物、植物都是离不开水的,于是她又造出了水。可是洪水一出就淹没了大地,阿麦腰白就造了一个大鼓,把玛黑(男)和玛纽(女)放在大鼓里,让他们在大鼓中随着洪水飘流而不致淹死。最后洪水退去,大鼓就在司基作密这个地方停了下来,玛黑、玛纽从鼓里走出,就在这里耕种土地,繁衍、发展了基诺人。为了感谢阿麦腰白把基诺人的祖先送到了人间,每逢年节,就要敲起大鼓,跳起“大鼓舞”,从而沿袭成俗,因此“大鼓舞”是带有祭祀性的一种民间舞蹈。  
      解放后,“大鼓舞”已摆脱了宗教的束缚,经过加工后的“大鼓舞”已搬上了舞台。近年来,妇女也可以在鼓前担任鼓手了。 
      “大鼓舞”动作虽不复杂,但是每个动作都有名字,如:“乌攸壳”意为表示尊敬。其动作为左脚向左后方撤出,双手于右侧击鼓,然后再换方向做。“二扯哥”意为欢乐的舞。动作为双手轮流击鼓,青年人跳时,手高抬时不过头,老人跳时手臂高抬过头低垂不过胯。“特 莫阿米”意为节日的歌,是伴舞者站在旁边歌唱时前后甩动双手的动作。 
      舞时,人们围成圆圈,一至二位鼓手站在中间,手握鼓棒,先向大家敬礼,再对鼓敬礼,然后就跳起“乌攸壳”动作,领唱一段,接着大家齐唱一段,当众人齐唱时,鼓手就相应跳起“二扯哥”如此反复若干次后,大家边唱边跳“特莫阿咪”,在不断加快的速度中人们不时 发出“扯—扯—!”的呼喊声,此时歌声、鼓声及镲的伴奏声,交织成一片欢腾热烈的气氛,舞蹈动作更加矫健有力。 
      “大鼓舞”因其历史久远、流传广泛,而成为基诺族舞蹈中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舞蹈中体现出了山区人民那种粗犷健壮的气质。 

        姑娘舞--另一种为基诺族姑娘们所独有的舞蹈叫“竹谷能”,又称“姑娘舞”。每当明朗的月光洒向基诺山寨,姑娘们便会相约着来到村寨空地一起歌舞。歌中唱道:“今晚是月亮出来的好时候,姑娘们快出来跳啊!……”他们将双手互搭在肩上,围成圆圈,上身向前稍倾,双脚后跟左右拧动的同时臀部也随之左右摆动两下,然后沿逆时针方向走两步。动作淳朴健美,很有特色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