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天湖——纳木错
  • 为何有春雨贵如油之说
  • 世界第四大港——上海
  • 为什么济南的泉水特别多?
  • 中国的北极——漠河
  • 我国第二条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
  • 长江称谓知多少
  • 地震常识
  • 地震类别
  • 人类历史上大规模地震爆发后首次观察到的海床结果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科学探索的圣地——南极<%=id%>

    南极的自然环境,可以概括为5个最:南极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大陆年均气温为零下25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89.2摄氏度;南极是世界上冰雪贮量最多的大陆,大陆冰盖体积达2700万立方公里,贮藏了世界总冰量的90%,相当于世界总淡水量的72%;南极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内陆高原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南极点的年降水量不到3毫米;南极是世界上风速最大、风暴最频繁的大陆,年均风速为每秒17-18米,最大风速达每秒80-100米;南极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陆,平均海拔2000米,是其他大陆平均海拔的3倍。 

      近百年来,世界上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和科学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逐渐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人类先后在南极建立起5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站,考察内容包括气象学、冰川学、地球科学、海洋学、生物学、人体生理学及医学等几十个科目。 

      1912年,德国科学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认为现在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亚、马达加斯加、印度半岛和南极洲,在很久以前是连在一起的一块古老大陆,被称为冈瓦纳大陆,后来由于大陆的漂移,冈瓦纳大陆分裂、解体,才变成现在地球海陆分布的模样。南极大陆的岩石和化石,为“大陆漂移”学说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南极的陨石储藏量大、类型丰富,能保持完好的原状,是人类研究太阳系资料的宝库。 

      覆盖南极大陆的1300万平方公里冰盖面积,占世界总冰量的90%,是地球上主要冷源。它像一座巨大的冷凝器安装在地球的最南端,冷却着从赤道来的热气,调节着全球的热量平衡,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南极冰盖还堪称古气候的档案库,科学家通过钻探冰盖获得的冰岩芯,是冰川学研究和多种学科研究的极好材料。 

      1970年以来,英国科学家在南极站观察到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洞,从此,南极臭氧洞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臭氧洞的形成原因及其对人类和生物的影响,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们南极研究的又一项重要课题。此外,由于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如同未经污染的一张白纸,是人类寻找环境本底值的最佳场所。 

      由于极地区的太阳辐射和地磁场与其他地区不同,使极地成为研究高空大气物理的极好场所,而且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条件优越,因为南极圈内主要是陆地,而北极圈内主要是海洋。 

      南极洲还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居民、与世隔绝的大陆,气候极端恶劣,低温严寒,冰封雪盖,不尽白昼和漫漫极夜交替出现,给人类的活动和生物的生存带来很大困难。南极超静和超净的自然环境,必然对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良影响,因此,这里也是研究生物和人类适应性的理想之地。

        管理南极事务的三大国际组织   

      南极条约协商国、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和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是目前管理南极事务的三大主要国际组织,我国是这三个组织的成员国。 

      南极条约协商国(简称ATCM)是国际政府间管理南极*事务的组织。20世纪以来,领土主权曾一度成为南极的焦点问题,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智利、阿根廷、挪威先后都对南极提出了领土主权的要求。为此,在1957-1958年国际地球物理年南极考察活动结束后,美国邀请苏联、日本、比利时、南非以及上述有领土要求国家、一共12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冻结一切领土主张及资源开发的《南极条约》,我国于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 

      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简称SCAR)是管理南极科学事务的民间科学团体。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是国际科学联合会理事会(ICSU)属下的一个多学科科学委员会。它是国际南极科学的最高学术权威机构,负责国际南极研究计划的制定、启动、推进和协调。通过每两年一次的大会和组织一系列的学术研讨会,定期发布国际南极研究的最新发现,并提出南极科学研究新的优先领域,为其成员国指明研究方向。 

      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以下简称COMNAP)是各国主管南极事务的部门负责人的组织。成立于1988年,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致力于提供一个论坛,使各成员国有关南极的问题能及时、有效、和谐地加以讨论并得到解决。本届会议的主要议题有:在南极提供医疗保障、空中保障、先进的能源资源、在南极水域的航行、垃圾处理技术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