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台湾海峡并非天然屏障 恶劣天气有利进攻
  • 风玫瑰的妙用
  • 气象灾害预警中的等级色
  • 中国古代对天气现象的观测和理论
  • 城市气候的保护
  • 奇特的球形闪电和预防
  • 关于雨雪露霜的谚语
  • 为什么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 气压怎样作用于风
  • 海岸线最长的国家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我国农历中九与伏<%=id%>

    我国农历中“九”是习惯用的杂节,有“冬九九”和“夏九九”。其中“冬九九”流传较广,它是以冬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个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三九、四九是全年最寒冷的季节。
       
       “夏九九”是以夏至日为起点,每九天为一九,每年九个九共八十一天。同样,三九、四九是全年最炎热的季节。它与“冬九九”形成鲜明的对照,遗憾的是它不广为流传,其实“夏九九”确实生动形象地反映日期与物候的关系。如最能反映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特点的是最近在湖北省老河市一座禹王庙正厅的榆木大梁上的《夏至九九歌》,其全文是:“夏至入头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脱冠着罗纱;三九二十七,出门汗欲滴;四九三十六,卷席露天宿;五九四十五,炎秋似老虎;六九五十四,乘凉进庙祠;七九六十三,床头摸被单;八九七十二,子夜寻棉被;九九八十一,开柜拿棉衣。”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从夏至开始,依照干、支纪日的排列,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庚日天干(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的一个字,庚日每十天重复一次。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十天,有时是二十天,而“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
       
      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是7月20日,即入伏第一天,夏至到立秋只有4个庚日,因此中伏是10天。今年的三伏天来得的晚,比前两年短10天。

        热在三伏天 今年7月20日入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署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和末伏。三伏天的时段一般年份30天,但有些年份40天。初伏、中伏和末伏的日期是怎样确定的?为什么有些年份伏天长?有些年份伏天短?
       
      三伏的具体日期是由节气的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我国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头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以后的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庚日是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如庚子、庚丑……每年的《农村年书》中登载着这样的日期。
       
      每个庚日之间相隔10天,从初伏到中伏的时间为10天,末伏也是10天,中伏可能10天,也可能20天。如果第一个庚日出现在夏至的前一天,那么这一年的中伏只可能有10天。庚日出现早迟将影响中伏的长短,这样就出现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有些年份40天的差别。
       
      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20日,7月20日将是入伏的第一天。农历上规定,三伏中的“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只有4个庚日,因此中伏是10天。今年的三伏天来得偏晚,又比去年和前年都要短10天。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