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地球的运行轨道与地球的气候
  • 地层序列和地层学
  • 霜与霜冻
  • 你了解中国大陆上山脉的走向吗?
  • 断陷形成的琼州海峡
  • 几经沉浮的台湾海峡
  • 岛屿众多的渤海海峡
  • 中国第一大港——上海港
  • 湿润温和的青岛港
  • 风光旖旎的大连港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什么是地槽—地台学说<%=id%>

    如果把地球比成足球,活动带和稳定区就是足球的黑、白两色,演释出多少令人如痴如醉的故事。地槽-地台学说首次区分出大地构造的这两大基本单位,使地质科学第一次发生了飞跃,也使大地构造学成为地质学中的哲学。 

      1735-1745年间,法国的测量队在秘鲁测量了纬度1°的距离,发现安第斯山高处的重力引力比根据那个山脉的质量的估算值小得多,他们用深部物质的热膨胀使接近地表的岩石圈上升来解释。1849年,普提比较了比利牛斯山脉和托卢兹,认为山脉岩块产生漂浮作用的原因是质量的不足。普拉特在研究喜马拉雅山麓之后提出:用热的稀薄化最容易说明许多山地非常高的现象。这就是著名的普拉特地壳均衡说。1855年,艾里提出了另一个地壳均衡假说,通俗地说是山有“山根”。 

      阿巴拉契亚山脉是地槽的发源地。1842年,罗杰斯兄弟提出该山脉上升的原因是“被挤入地下的瓦斯突然地逸出”。1859年,霍尔根据古生代地层的岩性、厚度和强烈褶皱情况及其与邻侧的北美中部平原的对比,认为阿巴拉契亚山是地球上一个特殊的沉积区,它会转化为造山带。1873年,丹纳在讨论地球收缩和山脉成因时,提出了地槽的概念。1885年,徐士把北美中部平原那样的地区命名为地台区。 

      地槽的发育要经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以强烈下沉为主,堆积了厚达1-2万米的沉积物,伴随有玄武岩喷发。第二阶段以隆起为主(一般从中央部分先开始),沉积地层发生强烈的线状褶皱,伴以花岗岩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原先深陷的海槽变成了高耸的山脉,山前坳陷内堆积磨拉石。上升的山脉被不断地剥蚀夷平,地壳的活动性也迅速减弱。准平原化后,在褶皱基底上沉积了蓄层,这种构造单元叫地台。换言之,地台的基本特征是具双层结构;变质的褶皱基底及不整合面以上的盖层。 

      地槽与地台有着根本性质的差别,分别代表了地壳的活动带和稳定区。在两者的转化关系上出现了两种绝然不同的观点。“泛地槽”论者认为地球形成初期全球皆为地槽,地槽变成褶皱带后发展成地台,沿这个地台的边缘镶边式地贴上新的褶皱带,使地台面积不断扩大。“泛地台”说则认为地壳形成的初始阶段有一个全球性的原始古地台,因深大断裂作用而破裂,沿深大断裂发育成地槽。 

      100多年里,有许多杰出的地质学家为完善和发展地槽-地台学说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使它的若干观点至今仍不失睿智的光芒。同时也要看到,今天我们在使用造山作用、造山带这些术语时,已有了完全不同于地槽演化的内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