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多彩的矿物
  • 雅丹地貌
  • 我国沿海地区季风
  • 摩擦力对风的影响
  • 梅雨
  • 海陆风
  • 什么是二十四节气
  • 气象异常与地震
  • 大气异常
  • 中国的宝石资源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从厄尔尼诺到拉尼娜<%=id%>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均系西班牙语,前者意为“耶稣的小男孩”(EI Nino),后者意为“耶酥的小女孩”(Lanina),由于这两种异常的自然现象在发生的时间上常常一先一后,所以科学家们也称其为“一对孪生兄妹”。 
      1997年底,厄尔尼诺的增温现象稳定下来了,海洋和气象学家预计这一次厄尔尼诺事件在当年5~6月份就可结束,全球的气候将趋于正常。但出乎意料的是,以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广大海区海面温度持久性的异常偏低为标志的“拉尼娜”(反厄尔尼诺)又出现了,比1997年厄尔尼诺的暖水事件更使海洋和气象学家震惊,因为1997年的厄尔尼诺虽然创下了历史最高值,大范围的海表温度比正常的气候值高出5摄氏度,部分地区高出约7摄氏度,但这样的高温是从1997年4月份开始,经过了约8个月的时间才达到的,远不如这次拉尼娜来得迅猛。 
      热带海洋的变冷,将使大气从海洋获得的热量比正常时少,大气环流的格局也将因此偏离正常状态而出现气候异常。但是,拉尼娜造成的气候异常并不正好与厄尔尼诺造成的气候异常相反,而是有它们自己的规律。对东亚来讲,如厄尔尼诺期间一般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纬度偏北,而拉尼娜期间,则副热带高压的强度要弱些,位置也要偏南些。而现在的形势是,厄尔尼诺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对大气影响的时滞性),而拉尼娜的影响便开始了,这将使中国的气候状态变得异常复杂。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厄尔尼诺年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一般偏少,由于大气对海洋的响应有一定的时滞性,厄尔尼诺尚有后效应,而现在拉尼娜又来了,根据过去的资料分析,在拉尼娜时期台风应偏多,当然这只是对物理一般分析后的估计,何况影响东亚和中国气候的因子很多,不单是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影响,需对多种因子作综合分析后形成预报。
      拉尼娜期间瓦克环流圈的位置并不发生移动,只是因为赤道太平洋西部更暖东部更冷,因而环流圈强度比正常年更强些而已。在赤道太平洋周边的直接影响区,拉尼娜年中仅仅是西太平洋上升气流更强、雨量更多些;东太平洋则下沉气流更强、雨量更少些罢了。由于这些地区中原来雨量已经很多或很少,因此雨量再分别增加一些和减少一些,一般不会引起重大灾害。而在间接影响区中,因为瓦克环流圈位置不发生移动,就不会象厄尔尼诺期间那样使全球大气环流乱套。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拉尼娜期间所造成的世界大气环流变化和气象灾害也要比厄尔尼诺小得多。但应当说明,拉尼娜年不出现厄尔尼诺“天下大乱”式的气候异常,不等于世界上没有气象灾害。因为即使不发生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的正常年份,我们也并没有少听到世界上气候异常的报导。由此可见,把拉尼娜年中发生的气象灾害统统算到拉尼娜的帐上同样也不公平。当然不排斥拉尼娜年中确有可能因拉尼娜影响所出现的气象灾害。如拉尼娜年我国台风灾害有可能增加等。
      以洋流水温上升为特征的厄尔尼诺刚刚离去,以洋流水温下降为特征的拉尼娜又迅猛而来,使全球气候变得更加异常复杂,灾害频仍,举世瞩目。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已经成为导致全球气候异常的“祸首”。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