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仫佬族
  • 怒族
  • 河北白石山被确认为中国唯一的大理岩石峰林山系
  • 戒台寺千佛阁修复一喜一忧
  • 著名古建专家建议复建北京北海公园大佛殿
  • 悬在斧刃上的地中海风情
  • 青城山
  • 山西平遥古城
  • 埃 及
  • 阿昌族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民居瑰宝——党家村<%=id%>

    十五年前,中日建筑学家组成了一个联合调查团,对中国古代的民居建筑进行研究考察。他们在中国的大地上走了许多地方,当黄土高原上的一个村子,跳入眼帘的时候,全体成员欢呼雀跃,兴奋不已。调查组历经数年研究后认定:这个村子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众所周知,黄土高原密布着大大小小的窑洞,那么这个村子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党家村是陕西省韩城市的一个行政村,地处黄土高原。村里全是青砖灰瓦的大房子,都有几百年的历史。 

      党文涛高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和大多数农民一样过着平淡的日子。一年前,全家齐上阵,在自家的大院里搞起了旅游。参观的人每天不断,看过转过之后,他们有的要吃农家饭;有的要住上一宿,体验一下在这老宅里生活的感觉;有的要穿上古代的服装留个影……党文涛一家想着法满足这些城里人的各种要求。城里人高兴地走了来来了走,文涛一家人的日子也比先前忙了许多。在党家村,许多人搞起了旅游服务。 

      党换娣因为普通话说的好,中学毕业后就在村里干起了导游,每天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在村子里转,快乐地像一只小鸟。她说这里的导游许多都是村里的大姑娘和小媳妇。 
      
      在黄河中游的西岸陕西省境内,有一个小城,叫韩城,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的故乡。离韩城不远,有一条河谷,河谷中的这个村子就是党家村。村里多数人都姓党,有320户人家,1400多人。据当地人说,元朝的时候,村里的党氏祖先流落到这里,繁衍生息,并用自己的姓氏给这个原本无人的地方起了名字,算下来至今已经有670年了。现在村里有125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四合院,房屋一千多间,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最短的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黄土高原,提起老百姓住的房子,人们就会想到一孔孔窑洞,在党家村,却满眼都是高大的青砖瓦房。这高大的门楼,这些神态灵动的脊兽,这些雕刻精美的门墩、柱础和墀头,向我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昔的富足。怪不得当年那些中日建筑学家见到党家村时会欣喜若狂。经过八年的科学考察后,他们认为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民居的活化石"。 

      这个地处黄土高原的村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青砖瓦房呢?原来,在明朝嘉靖年的时候,村里姓贾的祖先也来到党家村,并和姓党的合伙经商,发了大财,他们是家族式经营,赚的钱,家家有份儿。有了钱的他们,便在村里大兴土木,历时一百多年,也就有了这些让今天的党家村人自豪的四合院。 

      提起四合院,人们就想到北京。确实,北京的四合院享誉世界,党家村保存下来的一百二十多个院落也都是四合院,然而党家村的四合院无论规制、建筑式样、居住习惯都跟北京的不一样。那里的四合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北京的四合院到底有哪些不同呢? 
      
      对于这两种四合院的区别,一些见过世面的党家村人都可以向您细细道来。
    北京的四合院从面积上和咱们这的差别就比较大,到了党家村以后,就感觉到这个院子比较狭窄,北京的四合院大体上能有这三到五个四合院。另外一方面,咱们村上这四合院,大多数都有楼房,北京的四合院一般是没有楼的。不过,咱们村上的四合院楼上一般就是作为库房用的,放置粮食和杂物。 

      北京四合院的上房是家长住的,这里的不住人,平日里供奉祖先牌位,有红白喜事的时候,用来招待客人。一家之长则住在这门房里,家长为什么要住在门房呢?
     
      因为过去封建社会嘛,老人都生怕自己的儿孙行为不规范,你看,那儿有个窗户,就是他的儿女在送客人的时候,不能走出自家的大门,只能送到门口就必须回来,他一般都是监督他的儿女子孙的行为,看他们规范不规范。 

      韩城处在黄土高原的边缘地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达到560毫米,自然条件比黄土高原的其他地方要优越得多。自古以来,这里的农业生产就比较发达。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