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薄荷的本草的考证
  • 细菌来决定胖还是不胖
  • 月季与玫瑰之区别
  • 希特勒人种优化野心:生命之源计划阴影
  • 为何转基因玉米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 野生动物的存在价值
  • 生 物 年 谱
  • 被虐杀的牲畜到底会不会分泌毒素?
  • 人类快感之谜:没有无止境的高潮
  • 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气候变暖将是我国气候变化的主线<%=id%>

    2006年年底,科技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等部门发布了历时4年编制、九易其稿的《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该报告的发布,表明我国政府对气候突变这个全球性问题的警惕性提高,尤其是对气候变暖的警惕性提高。

    该报告预测,在未来百年中,气候变暖将是我国气候变化的主线。而气候变暖速度太快,有可能导致发生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加快。中国作为一个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如何科学地制定和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是中国气象专家最为关注的问题。

    为此,记者专访了该报告编写委员会专家组5位领衔专家之一的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林而达。

    百年一遇的重庆大旱今后有可能二三十年一遇

    记者:2006年我国遭遇了很多气象事件,这其中您比较关注的是哪一些?

    林而达:我最关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2006年我国气温继续升高,全国年平均气温在10℃左右,比往年同期偏高1℃,是1951年以来最暖的一年。

    二是意外地发生了数起极端气候事件。极端气候事件每年都会有,但2006年给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重庆的干旱和超强台风桑美。重庆、四川遭遇历史罕见的高温伏旱,重庆连续40多天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这是百年不遇的;席卷浙江和福建的超强台风桑美,也是百年不遇。

    除此之外,还有宁夏等干旱地区出现洪涝灾害,山东局部地区秋天出现干旱等。

    记者: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损失有多大?

    林而达:中国气象局估计,川渝旱灾的损失在150亿元左右,超强台风桑美造成的损失也有100多亿元。1998年长江洪涝造成的损失是1600亿元,因此可以说,2006年是1998年以来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记者:在您看来,出现这些异常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

    林而达:许多专家都倾向于认为,去年的一些极端气候事件与长期的气候变暖有关。

    对于重庆的干旱,后来我们应用英国哈雷德(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发展的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模拟中国的区域气候,得出的结论发现,在未来的数十年间,重庆及其附近地方有异常增温变暖的趋势,变暖变干的现象可能在今后会更频繁地发生,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有专家预测,重庆2006年遭遇的大旱在今后可能会更加频繁出现,不再百年一遇,而可能二三十年一遇。虽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的预测,但足以让我们警惕。

    对于超强台风桑美登陆,很多专家也认为与气候变暖导致大气环流变化有关系。

    记者:但学术界对于是不是气候变暖导致出现这些气象事件,仍存在许多争议?

    林而达:确实,现在还难以准确界定极端气候事件与全球变暖的关系,但我们从大量极端气候事件案例中分析发现,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全球变暖及其后果在频繁产生。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20年全球变暖是造成气候急剧变化非常主要的原因。

    记者:也有专家认为,全球变暖并不可怕,中国历史上曾出现黄河流域产竹子的现象,北京等纬度较高地区也出土了远古时期的大象骨骸,这表明,历史上地球曾经变暖得很厉害。

    记者:极端气候事件带来的损失有多大?


    林而达:中国气象局估计,川渝旱灾的损失在150亿元左右,超强台风桑美造成的损失也有100多亿元。1998年长江洪涝造成的损失是1600亿元,因此可以说,2006年是1998年以来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年。

    记者:在您看来,出现这些异常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

    林而达:许多专家都倾向于认为,去年的一些极端气候事件与长期的气候变暖有关。

    对于重庆的干旱,后来我们应用英国哈雷德(Hadley)气候预测和研究中心发展的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模拟中国的区域气候,得出的结论发现,在未来的数十年间,重庆及其附近地方有异常增温变暖的趋势,变暖变干的现象可能在今后会更频繁地发生,这是一个不好的兆头。有专家预测,重庆2006年遭遇的大旱在今后可能会更加频繁

    [1] [2] 下一页

    出现,不再百年一遇,而可能二三十年一遇。虽然这只是一种可能性的预测,但足以让我们警惕。

    上一页  [1]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