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薄荷的本草的考证
  • 细菌来决定胖还是不胖
  • 月季与玫瑰之区别
  • 希特勒人种优化野心:生命之源计划阴影
  • 为何转基因玉米有利于生物多样性
  • 气候变暖将是我国气候变化的主线
  • 澳大利亚气候变暖速度居全球首位
  • 地球南极臭氧损耗程度远超北极
  • 风水是门科学 要在上海申遗
  • 为什么我们会衰老直至死亡?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臭氧人戈尔:立志拯救我们的未来<%=id%>

    大幕拉开,灯光渐暗,蓝衬衫黑西服打扮的阿尔·戈尔出现在舞台中央:“我一直想说这个故事,但一直没有机会……”

    纪录片《难以忽视的真相》在全球公映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高票房之外,还入围了戛纳电影节和奥斯卡金像奖,也再次将这位美国前副总统及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推到了公众面前。

    自从6年前竞选总统失败后,戈尔就开始了他环游世界宣讲环保之旅,类似的演讲据说已达上千次。

    “如果我们不采取任何行动……”戈尔语气凝重,他身后出现一张张图片:干涸的土地,消失的湖泊,燃烧的森林……据研究,许多自然灾害都直接或间接与全球变暖有关,而始作俑者是人类自己。

    在接受德国一家杂志采访时,戈尔对这一现象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而忧虑,他说:“领袖确实可以对人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产生影响。”

    显然,他是话有所指。身为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布什政府在2001年单方面退出《京都议定书》。这一国际公约旨在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目前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56个缔约国。

    布什的一贯观点是,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温室效应是由人类还是自然引起的上面,要集中在改善科技上。因此,他干脆对戈尔的电影不予理会。

    这些做法与戈尔所在的克林顿政府大相径庭。其时,克林顿不仅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和《生物多样性公约》,并表示要在200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维持在10年前的水平上。

    这一切,当时担任副总统的戈尔功不可没,这也是他一以贯之的环保理念。

    《难以忽视的真相》穿插了戈尔的成长片断。悠扬的吉他声,童年时期生活的农场。在这里,他阅读了蕾切尔·卡尔逊的著作《寂静的春天》。这本书揭示了滥用杀虫剂等农药导致的环境污染,从而开启了现代环保运动。然而,在该书问世的上世纪60年代,“环境”一词尚未在公共政策中出现。因此,这些观点以及蕾切尔本人均受到利益集团的攻击甚至谩骂。

    对此戈尔感同身受。1992年竞选副总统时,他被老布什嘲笑为“臭氧人”,完全脱离美国的生活实际。那时的选民,对“温室效应”一词还十分生疏。

    2000年大选中,戈尔声称要限制煤炭工业以优化环境,这让煤炭工业发达的西弗吉尼亚州的选民很不高兴,结果他们把五张选票都给了小布什。一位白宫高级职员感叹说:“这简直是一场建立在燃煤基础上的胜利。”甚至有人分析,戈尔的环保理想断送了他的总统梦。

    时至今日,仍有保守派指责戈尔耸人听闻。戈尔甚至承认,许多民主党人士也拒绝改变态度。“我想这与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都有关系,我们的‘边疆开拓者的心态’过去意味着到新的地方开疆辟土,而现在和人们长途驾车的习惯连在一起。”

    所幸,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全球变暖的紧迫性。85%的保守神职人员曾是布什的牢固支持者,最近也在反对布什的环境政策。一些支持过布什的商业领袖包括通用电气、沃尔玛等最近在这一问题上与其决裂。美国已有230多个城市,其中很多是共和党的市长,独立批准了《京都议定书》。

    “所有这些聚在一起,使我相信自己传达的信息是有影响的。”戈尔说,“而且现在还有另外一个声音参与了讨论,大自然开始发话了。”去年席卷美国新奥尔良市的“卡特里娜”飓风就是一例。虽然没有证据表明这场灾难与全球变暖有直接联系,但气候的变化能使飓风速度提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这一影片的另一主角是地球。阿波罗计划时期拍摄的、“伽利略”号飞船拍摄的、根据数千张卫星图片组合的……各种地球的图像出现在幻灯片中。茫茫宇宙中,这个蓝白相间的球体始终如一地运动着。“你看到了吗?所有的成功和失败,所有的战争和饥饿,所有的进步和倒退,都发生在这里。”戈尔颇为动情地说,“这是我们唯一的家园。”

    虽然并不习惯“影视明星”这一称呼,但戈尔确实不计报酬地参与并部分投资了这部纪录片的拍摄。他否认这是为即将到来的总统大选作秀,并表示自己的精力现在全部放在环保问题上。在影片结尾,戈尔伫立在镁光灯下呼吁:“是时候重新来过,拯救我们的未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