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探秘毛利人文化
  • 大鼓崇拜
  • 野象谷
  • 竹楼情深
  • 走进印控克什米尔
  • 克什米尔
  • 庆元大济
  • 昆明的风花雪月
  • 残阳如血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罗托鲁瓦的地热景观<%=id%>


      新西兰是个火山活动曾经很频繁的国家,而罗托鲁瓦是个火山活动现代表现最明显的地区——大量的地热资源,大有抑制不住的意思,那地热的水、地热的蒸汽咕咕嘟嘟地往外冒,到处是地热间歇泉,定时与不定时喷发,或强或弱地喷发,或高或矮地喷发,空气里散发着一股不浓不淡的硫磺味。
      我们是在毛利人村参观时,看到的间歇热喷泉。这个喷泉就在毛利人村的后山上,从这里就可以远眺到热泉的喷发。开始我不知道能走近前去,以为只在这里远远地望一望,拍几张照片就可以了,没想到拍了几张之后,才接到向前走,到热泉去的通知,当然很是兴奋。平时在国内,不要说热喷泉,就是冷喷泉,再加上还是间歇泉,也没见到过,而我还自诩走过祖国的山山水水呢。现在不仅可以远眺,还可以近前——太妙了!
      穿过一片不太密的小树林,那个时不时向上窜出几十米的喷泉就在眼前了。说是“间歇”,其实歇的时间基本没有,只是或大或小的问题,没有“彻底”地“歇”,而是“喘口气”式地“歇”。就像人在旅途,走得累了,由于赶时间,不敢停下来歇,而是稍微走得慢一些,喘口气再走。这喷泉,喷发旺的时候,那水柱能窜上去几十米,间歇的时候,也得有十几米。喷发时,发出巨大的吼声,声震森林。远看时,它就像落在地上的一朵白云;近看时,它就像妖方夜嘞里身体可大可小的白发妖魔。它不光是喷发水柱,由于热水温度很高(能达到上百摄氏度),热水喷出来后,一些水马上会变成雾状,在阳光的照耀下,时不时看到美丽的七彩虹。由于常年累月地被热泉炙烤和被硫磺熏染,附近的石头都变成了黄褐色。摸一摸,很是烫手。说毛利人很早就知道用地热资源来煮熟食品,我确信。因为这巨大的热能,凡人看了,都不会置它于不顾,而是会想方设法利用它。别说是用它来煮鸡蛋,就是用它来煮饭,也照样能熟。我不知地球怎能蕴藏这样巨大的能量,一天到晚、一年到头地这样发威,也不停止,也不知疲倦,更不知它已喷发了多少岁月。
      更奇特的是,在喷泉附近,有一个火山泥浆池。里面的泥浆还在“咕噜咕噜”地冒着气泡。火山泥浆是黑灰色的,很稠很稠,泡起泡落都比较缓慢,不像是烧开的水冒泡那样急不可待。泥浆池里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锅圈”,还有“锅沿”,那泡就在这“锅”里咕噜。不知什么时候,聪明的当地人把这些泥浆开发出来,做成美容的面膜,价格还很高。我不懂女人的美容,更不知这样黑糊糊似的泥浆怎么可以用来美容。可是正是这美容泥浆是当地一大特色产品,购买者甚众。
      新西兰有着极为丰富的地热资源。除了罗托鲁瓦,还有怀欧塔普地热仙境、怀芒古火山谷、华卡雷瓦雷瓦地热谷。据说就是罗托鲁瓦这个地热谷,地壳最薄,间歇泉每天都会定时喷发,泥浆泉沸腾翻滚,喷出的水柱最高能达30米。
      晚间我们下榻在罗托鲁瓦的“城市宾馆”。这里的每一家旅馆都有温泉洗浴。我出门在外,一般只在房间的卫生间洗浴,但是经不住同伴的撺掇,就拿起用具与她一起去洗温泉浴。这是5月天气,在南半球已进入深秋了。虽然这里气候不错,并不冷,但等我们进了浴池以后,抬头一看才发现,这浴池原来是露天的。温泉水洗浴当然是非常舒服的,可是由于这里已是深秋天气,虽然比起我们北半球的深秋天,天气并不算冷,但是泡在温泉里还是不愿㈩来,因为毕竟外面的温度比起温泉里的温度来还是低了许多。大约泡了有半个多小时,再不情愿也得出来了——这一天,背着两个相机跑了很多道,有些累了,还是更想回房间去睡觉休息。
      罗托鲁瓦,几乎家家都有温泉,估计每个旅馆也都会有吧。它给我的印象是,只要把地上打个眼,就会有热水冒出来。真是一个奇特的城市。难怪毛利人那么早就会利用它,真是不用白不用。
      半夜,在睡得迷迷糊糊时,时不时听到远处有类似放炮的声音,就像间歇泉那样也有间歇。醒来就想:这是什么声音呢?是不是喷泉的声音?也许是夜深人静的关系,声音放得特别大。罗托鲁瓦到处是喷泉,到处是火山遗迹,谁知道哪个喷泉离我们最近呢?就在这似睡非睡的状态下,慢慢地睡着。第二天,见到导游询问,导游竟然没有听见。一想也是的,他一年到头带团到这里来,早就见怪不怪了,就真是放炮也吵不醒他了。
      第二天我们去罗托鲁瓦历史博物馆,那里也是专有一方池塘,咕嘟咕嘟冒着热气。在这个城市里,有的地方硫磺味强些,有的地方硫磺味淡些,但总是能明显地闻到,不知这算不算“污染”。再有,每天都有大量的热泉向外、向上喷着热水和热气,不知到了夏天,气温会不会很热。这里的秋天不很冷,会不会与热泉有关?古老的毛利人最初时是怎样在这个四周都充斥着热水的环境里生存下来的呢?野生的动植物又是怎样在这种环境里生存的呢?尽管我们只在这里住两天,这些问题还是不断地涌现出来。好在当地人早已习惯,管它怎样影响?都无所谓了。
      “这块土地过去曾是,现在仍是,未来还将是我们的。老人教我们如何与它和平共处,而不去破坏它。”这就是毛利人对自己家园的评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