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各人自扫门前雪
  • 赤水桫椤——最后的侏罗纪生命
  • 黔北古镇:赤水丙安
  • 苗族女人王安丽的绣嫁人生
  • 沙漠与大海
  • 走进大清真寺
  • 阿巴耶咏叹调
  • 猎鹰和骆驼赛
  • 传统的采珍珠节
  • 华沙的城市纪念碑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绿色郭洞<%=id%>


      听“郭洞”这个小镇的名字,不*人有许多联想:郭洞是洞吗?一个小村子怎么会叫“洞”?就算不是洞,也必然有像洞之处。再加上我曾经看过一本介绍国内知名小镇的书,里面的郭洞图片,是一个蓊郁的亭桥,看这景色,哪里是一个村子,简直就是一个景区。我们在采访浙江俞源镇时,就打听郭洞,那里的人也告诉我们,郭洞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水口——也即我们在书中所看到的画面。就这一个画面,就这一个“洞”字,引得我不得不前往采访。
      在五月的一个春日,我们来到了坐落于浙江武义的小镇郭洞。小镇前有一个挺大的停车场,虽然场地不算太平,但是比起一些村镇来,还是要宽绰许多。然后我们就步行进村。
      谁想村子居然有门。也许北方的村子只有“村口”吧,南方的村子有一些的确有“村门”。郭洞的村门很“绝”:只是一个非常小的门,很不起眼,匆忙走过的人,也许根本就不会注意到它。村门旁边是一堵用石头垒砌的墙,很结实。但是看得出这堵墙的沧桑:所有的石头上,都长有一层绿苔,石头彼此间结合得也已经十分紧密了——如果没有时间这个粘合剂,那些见棱见角的“家伙”是不会这么服服帖帖地互相靠得这么紧密的。引导我们游览的,是一位姓何的姑娘,也就二十岁上下,很和善,也很友好。她告诉我们,这个村子里的人,不姓“郭”而是姓何。我就问她,那为什么村子叫“郭洞”呢?她笑着回答说:“郭洞的名字是取之村里的一副对联——‘郭外风光占,洞中日月长’,其寓意为‘山环如郭,幽邃如洞’。”原来如此:想进山洞一观的好奇一下子就被打掉了:小何姑娘指着这堵墙和这个小门说:“这堵墙和这个不起眼的小门,在抗日战争期间,救了我们郭洞人。因为这个小门不引人注意,当年日本鬼子从这里走过,竟然没有发现它,结果与我们村子擦肩而过。”好险呐!我心里不由得叫了一声。看起来,什么事情还是不张扬的好。如果这是一个非常抢眼的大村落,大门开在非常显眼的地方,那这起灾难是绝对逃不掉的。村子是这样,人不是也同此理么?现在有一个说法十分“走俏”:低调。做人还是低调为好,省得让人当成靶子打:至于那堵墙,也是为了防御外敌的入侵。
      刚进村门,就有了感觉:说是“山环如郭,幽邃如洞”,一点儿不假。这小小的村门,就有如一个洞口,进得门来,一片苍翠,到处是绿色——浓浓淡淡的绿——显得幽深不可测:虽然不是具体的物象的洞,但是总的感觉它还是“洞”。
      门的对面就是一方池塘,里面长满浮萍,染得整个池塘都是绿色:池塘的那边,有一座小房,白墙黑瓦,很是古朴。墙上有两个大字:水碓。我们绕过池塘,走进水碓房,只见里面有粮食加工的全套设备:舂碓、石磨、手磨、谷砻、踏碓,等等。这是一个已经没有实用价值的粮食加工场所,但一应俱全的设备,还是给游客带来不少乐趣。我们也不由得上去踩踏几脚,以体会一下古老的农人活计。这个池塘看起来就是一个水碓塘,有水车,也养鱼。
      出了水碓房,继续向前走,虽然路不很平整,但是走在绿色之中,身心俱感愉悦。
      往前走就到了水口——人言“郭洞的灵魂所在”。
      水口,在我国的村镇里是极为重要的。古人看水如同视财。据说如果梦见了水,那就是要发财了。所以在我国农村,水是被特别重视的。在古籍里,水口是众水的出门之处。入口处谓之“天门”,出口处谓之“水门”。进口要广敞,出口要紧密。也就是说,水口收紧,以防水直泻而无收。所以水口对一个村子的聚财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叫做“藏风纳气,招财进宝”。郭洞的水口有着与他处极大的不同。首先,郭洞的地形独特:北面一处平地,三面环山,双溪汇注,有如“狮象把门”。双溪汇入之后,沿西山环村而流,由是在双溪之上,建了一座回龙桥,锁住水财。回龙桥原名石虹桥,何氏祖上传下章程:桥不能垮——“山为龙山。住则龙回,桥不可废。堰水作桥,龙回气聚……”这石虹拱桥,始建于元朝,数度损毁,数度重修。直到乾隆年间,在拱桥上建了一座石柱方亭,这桥终于稳定下来,而且十分美观。现在我们从图片上看到的,就是这座桥亭——而这座被绿色所包围的桥亭,现在就出现于我们的面前。
      其实,这座桥亭早就进入我们的视线了——早在我们刚刚进入村子之后,就看到了远处的这座桥亭,那是因为它太美了,而美的东西从来就是最惹眼的。就在那古老的石墙下面,是一条用卵石铺就的甬道,这条甬道走到头,就是那座桥亭。由于绿树掩映,桥亭有如半遮面的女子,含羞带怯,欲语还休。
      我们走到双溪旁边,想给桥亭留影,但是无论怎么照,也照不出那番美来。于是只好走到桥下,站在溪水之中,仰观桥亭,才连桥带水入得镜头来。这溪水清澈见底,本来是无味的液体,现在勺山的清香、树的清香、芳草的清香糅合在一起,沁人心脾。只可惜相机只能拍下这色彩、这画面,却不能拍出那种大自然特有的香气——什么时候科技发展了,也能把山的气息带回家,把森林的气息带回家?如果能带回家,也就能把气息储存起来了,或放入冰箱,或常温储存,让人慢慢回味,慢慢享用!
      这回龙桥背靠海拔400米的龙山。龙山之上,是百亩原始森林。那种远离尘嚣的香气就是从这里散发出来而被我们捕捉到的。从回龙桥走上龙山,并不是很费劲的事。当然限于体力,我们并没有爬上山去,而是沿着山上的一条小路,缓缓地走着,不远就看到了“龙山森林公园”几个大字。龙山森林公园是郭洞人最宝贵的财富。这山呈三角形,被誉为“绿色金字塔”,满山尽是生长了六七百年的参天大树,古树品种很多。特别是有一种名为“红豆杉”的珍稀树种,之所以珍贵,是因为它如大熊猫一样,生长于一亿五千万年以前,经历了白垩纪冰川时期的生物大灭绝,有幸挺到了今天,所以十分稀少,只有在生态环境非常好的地方,才偶见它的身影,被称为生物的活化石。红豆杉是现代非常“时髦”的植物,从中可提取一种叫“紫杉醇”的物质,是一种治癌良药,价格为黄金的180倍。同时,它还有其他的药用价值,其叶清热消炎,可治扁桃体炎,种子能消食、驱虫;其树干因生长慢、产量少、纹理直、结构细、色泽好,是高档家具用木材。森林之中有鸟鸣。“鸟鸣山更幽”——我们这哪里是在采访一个村子,往大了说也不过是一个小镇子——眼下我们简直就是走在一片原始森林之中,享受着原始森林带给人们的一切快乐与愉悦。空气清新得让人舍不得呼吸——这缘于我们常年生活在大城市里,对清新的空气早已生疏——就算我们也曾到过一些大山、名山,但是那里的游人太多,空气也不见得就那么纯净。而在这里,一个小山村里,我们却享受到几十年不曾享用过的新鲜空气!
      在一个江南的小小村落,能有这样一个森林公园,不能不说郭洞人的祖先眼光独具。
      郭洞人为何多姓何,说来话长。其渊源可溯及宋朝宰相何执中。相传,元(后)至元三年(公元1337年),何执中后裔何寿之看中郭洞为“山不深而饶竹木之富,水不大而尽烟云之态,是万古不败之地”,便携家小迁
    居郭洞。据说他深谙风水之道,按照学仙修道宝图《内经图》建造村庄。正是“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绣映南山”。郭洞的桥、亭、塔、阁、寺等建筑都选在恰如其分的地方,与古树、溪水、高山相映,并融为一体。几百年来,郭洞人从未改变过他们祖先的主张,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郭洞人的祖先曾立下过十分严厉的护林族规:凡村中人,上山伐一棵大树者,断其一臂;伐一棵小树者,断其一指;折一根树枝者,拔其一指甲。有此规定,郭洞人从此不敢上山砍树。20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文革”时期天下大乱的砸烂“四旧”,都没能毁掉这片森林——村中老人们结队上山,以族规劝诫伐树者,使森林得以完整保存。现在说起来轻松得很,一句话就说完了,可是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人都知道,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不容易!不要以为树不懂人的语言,没有灵性,它们用大自然的丰富养分,滋养了郭洞人,不但给郭洞人带来600多年的平安,而且让郭洞人有着比其他地方的人更长的寿命。由于森林中负氧离子含量高(通常城市家庭中的负氧离子含量只有几十,而郭洞森林里的负氧离子含量高达3万以上),使郭洞人的平均寿命长达85岁(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只有60多岁)。
      其实,我们的先人早就知道山林对于人的重要性。要不怎么一千文人,在厌烦了官场之后,都要归隐山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登东皋以舒啸,观清流而赋诗”……那时是古代,没有高楼,没有汽车,没有电脑,没有污染,可是他们仍然愿意躲到森林里去享受大自然的恩赐。这种古人之遗风,被郭洞人延续下来并坚持到如今,这是很不简单的事,也与郭洞人的注重教育有直接关系。我们在郭洞村中行走,看到一所小学校,即郭洞小学。我们也走过不少的村子,没有看到过这么整齐的学校。它引起了我的注意,随手把它拍了下来。原来这学校也是有渊源的:400年前,郭洞人就创办了私塾“啸竹斋”,清朝康熙年间扩为“风池书院”。我看到的郭洞小学,正是利用书院旧址建成的,难怪它带着书香扑进我的眼中。历史亡的郭洞,读书是不花钱的,即使是贫穷人家,也会把子女送到学堂读书,所以郭洞也曾出过不少的学者名人,仅明清两代,就出了百多名秀才和十名贡生,还有百余人人大学。现在郭洞60岁以上的老人中,80%以上有文化,这在中国的农村实属鲜见。
      像江南所有的古镇一样,郭洞的房屋也大都是徽派风格。虽然岁月的侵蚀已使建筑显得陈旧,但仍可窥见当年的气象。特别是何氏宗祠。一般来说,我对进宗祠兴趣并不大,一来是那里的气氛太过庄重,二来我总以为那是一个村子的私密空间,外人不好进去打扰。当然,本村的人总认为他们村子中最重要的建筑和所在就是宗祠,非常希望外来的客人能够一睹宗祠的风采。这是每到一个古镇都会遇到的问题。现在我们走着走着,竟然就走近了何氏宗祠。白墙黑瓦的何氏宗祠门前有三对高大的旗杆透着威严。走进去,迎面一个白底黑字的大大的“孝”字映入眼帘,一下子让人回到600年前。我不知为何何氏宗祠里迎面要先放一个大的“孝”字,也没有细问,必然有它的缘故吧。后面的戏台也是精雕细刻。不过这些我都来不及细看了,因为天色已经不早,我们该返回了。
      走一趟郭洞,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它的环境。那么绿,绿得深沉,绿得醉人。走完了郭洞古镇,觉得自己的心情也被染绿了,而且还带着森林的芳香……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