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各人自扫门前雪
  • 绿色郭洞
  • 玫瑰山庄
  • 民居与房东
  • 商业和交通
  • 教堂和文化
  • 阿巴耶咏叹调
  • 猎鹰和骆驼赛
  • 传统的采珍珠节
  • 华沙的城市纪念碑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人与环境<%=id%>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应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先进意识要靠宣传和教育,也需要行政法规的监督,关键是要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玫瑰山庄的村民们从点滴小事上都体现着这样的精神。
      节水:居民把屋顶天沟的雨水引到储水罐,用于花草和树木的浇灌。没有雨水时就从小溪用水桶取水,绝不直接使用自来水。
      节能:村坚的电能全部来自风力发电,山坡上处处可见高高的风车在转动。为鼓励夜间用电,日间电价比夜间九点至凌晨七点的电价高出一倍。家庭使用的电热水器可自动在夜间加热。
      垃圾分类处理:人们严格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把垃圾分为纸制品、包装物及生活垃圾三类。免费提供的卫生纸都是再生纸。临时集会如“五月树”节有移动厕所供村民使用。
      保护小动物:在村内小溪自由游弋的野鸭,从不会受到人们的干扰和惊吓,树上挂着人工鸟巢,不时有鸟儿进出。
      在森林地区公路两侧常能看到这样的警示牌:上面绘一头奔驰的小鹿,下面标注着公里数。这是提醒司机在前方多远距离会有小动物出没,要注意行车安全,防止伤害小动物。在玫瑰山庄可以看到许多不知名的鸟和鸽子在天空自由飞翔,最令人惊讶的是还有长尾巴的松鼠在草地树丛中跳来跳去,对人并无戒心。
      德国规定狩猎者要有资格证,猎人须经严格的考试才能获取资格证,猎人需能熟练识别动物种类,知晓什么季节可以捕猎何种动物,就连河边的钓鱼者也需要许可证。
      德国由于经济、科技的发展早已没有了城乡差别,多数人愿意生活在乡村,首先是因为乡村里的安静。
      玫瑰山庄静得出奇,这不是指寂静无声,而是很少鸡鸣狗吠,没有喧哗吵闹,听得最多的声音是各种鸟的欢叫和教堂深沉凝重的钟声。
      这里的轿车没有安装防盗报警器,不会哇哇乱叫,轿车只是严格地按交通规则高速行驶,不会发生车祸,也没必要鸣喇叭。站在院里可以看见火车从村边通过,没有轰隆隆的震动,也没有汽笛长鸣。
      白天信步街头,只见一些妇女和老人在陪小孩玩耍或晒太阳,还有一些人在自家菜田或暖房伺弄蔬菜和花草。夜晚,街道在路灯或月光的辉映下更加安静,路上很少见到行人,连民居的窗口也很难见到人。山庄提供了安宁、平和、无拘无束的生活环境。
      再者就是乡村里的洁净。这不仅仅是指街上无痰迹,没有随地乱丢的垃圾和塑料袋。村内的街道都是沥青铺就,路旁有排水暗渠,老天爷也特别关照,隔三岔五就下一场雨,把树木、花草,街道冲刷得极为干净,用手摸树叶,上面一点尘土也没有,随便在室外的椅子上坐坐根本无需擦拭。房东洗的衣服挂在院内晾晒,逢到雨天也不收回室内,一直等到太阳出来晒干再收,因为雨水也非常干净!
      德国的超市入口处均销售花卉,花卉在德国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五月初刚到德国不久,雨后出门发现路上有的路段成了红色,还有的路段变成了白色,原来这是桃花和梨花的杰作,正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此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便是郁金香,槐花盛开,它们尚未谢幕,白丁香和紫丁香又开了,此外还有许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花掺杂其间,各种艳丽的花一茬接一茬地开,真是百花争艳,美不胜收。看到这些花,我想起了一个故事:“二战”结束,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在柏林一片废墟旁的一栋房子的窗台上竟摆放出一盆鲜花。看到花的人于是慨叹:就凭这盆花,这个民族就大有希望!
      我儿子是山庄居民见到的第一个中国人,我们夫妇俩的到来自然更是新鲜事,可我们行走在街上从没有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们,有的只是人们的微笑和“摩根(早上好)”的问候声。我在山庄生活得自由自在,可以在村内各处溜达,尽管语言交流有障碍,并不影响我去超市或商店购物。有一次我去超市买土豆,往返时间也就十多分钟,在路上和商场内竟有近十人和我友好地道“哈罗”,当然我也及时以礼相待。在城市里则很难受到如此“礼遇”。山庄居民给予我的尊敬令我难忘。
      在德国旅游两个月,巍峨壮观的大教堂、美丽古老的城堡、鳞次栉比的旧城老街、旖旎浪漫的莱茵河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我最留恋的却是玫瑰山庄,山庄的空气更清新,生活更自然、更随意、更舒适、更恬静,人也更朴实,更友好,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再见了!玫瑰山庄,我心中的玫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