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大沽铁钟之谜
  • 英勇与屈辱的见证——大沽炮台
  • 原生地带里的原住民族——布朗族
  • 醉卧仙霞山——廿八都印象
  • 观景莫过富春江
  • 西安,泡出来的味道更浓
  • 走进文化的滨海新区
  • 大洋彼岸的呼唤
  • 大钟在英国
  • 一波三折迎回归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回归蛮荒的新潮<%=id%>


      美国人喜好标新立异,往往出现一些怪异的举动和爱好,并且会被一些商家和媒体当作“新潮”,大力炒作。这些“新潮”,有的名副其实,真正广泛流行起来,成为时尚潮流;有的只是昙花一现,热闹一阵,很快就烟消云散,被人们忘记;有的始终只是在一小部分人群中流行,并不普及。
      在美国,纹身和穿孔相当流行,可说是一种“新潮”。十几年来,纹身和穿孔的人数不断增多,目前仍呈增长趋势,关于纹身,本文不拟讨论,因为对人身体伤害不多,美好的纹身也确实具有某种艺术性。但是,在身体上到处穿孔挂饰品,究竟是否真美,对身体是否有害,值不值得推崇与追随?就有待商榷了。
      
      纹身穿孔浪潮的由来
      
      此事要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说起时,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泥足深陷,难以自拔,美国国内激发强烈的反战浪潮。“嬉皮士”运动,具有三大特点:*上反对战争;思想上发扬叛逆精神,勇于向传统和权威挑战;生活作风上主张“性解放”,不修边幅,穿奇装异服、破衣烂衫。不分男女,长发披肩,牛仔裤上故意磨出破洞,裤脚故意弄成破烂毛边?这股风很快传到欧洲,并且向全世界传播。20年后,情况大变。当初的“嬉皮士”年纪大了,思想成熟了,“叛逆精神”消磨殆尽,有了正当职业,进人中产阶层,变成“雅皮士”,不再过荒唐的日子。男的西装笔挺,女的竞穿名牌,举止谈吐高贵文雅,成了绅士和淑女。
      “嬉皮士”是不是就后继无人了?不是的。美国青年人从来不喜欢循规蹈矩,四平八稳。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又出现了“新人类”和“新新人类”。反战潮随着越南战争结束成为过去,“新人类”和“新新人类”没有突出的*诉求,他们主要是继承和发扬叛逆精神,“性解放”和放浪形骸,奇装异服,怪样打扮。其中表现最突出是“朋克族”和“飚车族”。
      所谓“朋克族”,是在服装打扮和行为举止上崇尚狂野,粗扩、他们模仿印第安部落的原始打扮,将头颅两边的头发剃光,从前额到后脑,中间留一道头发,将之竖立起来,并用发胶固定、远远看去,像古罗马勇士戴的头盔。也有的将头发剃去一部分,剩下的编成一条小辫子,歪向一边,颇像中国古代匈奴的发型。此外还有其他怪发型:“朋克族”还喜欢纹身,主要是刺青,涂上蓝黑二色,再配以红、绿、黄等颜色。他们不分男女,喜欢戴大耳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刚剑纽约,有一天乘地铁,身边站着一个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汉。我偶一仰头,吃了一惊,他不但红发披肩(全是染成的),而且戴着一只直径足有三寸的大耳环。回到家里,同比我早来美国的家人谈起,家人都笑我少见多怪,在纽约什么样打扮的人都有,这个大汉不足为奇。
      所谓“飚车族”,也是长发披肩,穿黑色紧身皮衣、皮裤、皮靴,上面挂着随风飘舞的长穗,骑着巨型摩托车,成群结伙,在马路上横冲盲撞,好勇斗狠,滋事生非。这些人与一般的“飞车党”不同,他们不只是“飞车”,更喜欢上述那种奇特服装打扮。他们也都喜好梳怪发型、刺青、戴大耳环,所以同“朋克族”有时很难区分。
      继“朋克族”和“飚车族”之后,大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又出现了“新原始主义族群”。他们最大的特点是极力扩大纹身面积和在身体上穿孔打洞的部位及数量。
      妇女在耳朵上穿孔,戴耳环,并不稀奇。古今中外,都流行这种打扮,并且公认为美。男子戴耳环,则不普遍,中国自古以来,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尊崇儒家学说,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必须珍惜,不敢有丝毫损伤,除了妇女戴耳环,没有人在身上穿孔打洞戴饰品,也很少有人刺青纹身。中国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墨刑”,是在犯人脸上剌字涂墨,以防止犯人逃跑,也使犯人一辈子蒙受耻辱。中国只有个别的少数民族,有男子也戴耳环,男女都喜好纹身的风俗习惯。
      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勇士有戴耳环的。中世纪以后,祟尚文明,除了妇女戴耳环外,也没有纹身刺青和在身上穿孔戴饰品的风俗习惯。
      流行在身上刺青纹身、穿孔打洞、戴饰品,是少数原始部落的风俗习惯。现代人这样做,实际上是一种复古“返祖”、回归蛮荒时代的行为。把复古当“新潮”,把野性当“时髦”,是某些人喜好搞“怪”,以示与众不同的特殊心态。所以人们称他们为“新原始主义族群”。
      
      “新原始主义族群”的怪模样和怪思想
      
      美国媒体报道,“新原始主义族群”的发源地是洛杉矶、那里有个叫“Club Fuck”的俱乐部,是“新原始主义族群”的活动中心。还有一个叫“岗特利”的商店,服务项目是专为人在身上穿孔打洞。这个商店是一个女同性恋者所开。开张前十几年,生意清淡,长期五起色。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同性恋的风生水起,这个商店的生意突然兴隆起来。短短几年时间,在旧金山和纽约等同性恋得势的大城市,接连开起分店,制造了一批又一批浑身穿孔打洞的“新原始主义族群”,女老板也因此发丁大财。在身上穿孔打洞,一般是从扎耳朵眼戴耳环开始,但是“新原始主义族群”戴耳环绝非一般。我见到过一个男子汉,双耳耳边各打了十来个洞,逐个戴上金*耳环,远远看去,像是双耳镶了金边。真让人担心,这么多的洞,也不怕把耳朵扎烂?
      接下来是鼻子上打洞-印度妇女有一种时尚,在鼻子的两翼或一翼,钻一个小孔,嵌上一颗或真或假的宝石或珍珠,这被人们称之为“鼻饰”。“新原始主义族群”当然不会满足于此,他(她)们在鼻翼一侧或两侧,穿孔戴鼻环。有的一侧不只戴一个鼻环。还有的在鼻中隔穿孔戴环,好像中国人给耕牛戴鼻环似的。
      再按下来是在嘴唇和舌头上打洞。在嘴唇和嘴角上打洞,是为了挂唇环。在舌头上挂环,会严重障碍咀嚼,没法吃东西,所以不是挂环,而是嵌镶饰品。我见过有人在舌头中间打个小洞,嵌上看不出真假的宝石。
      更怪异的是在眉脊上,双颊上、双腋下、乳头上、肚皮上,肚脐上乃至性器官上穿孔打洞。纽约街头不难发现男女少年在眉脊上、脸颊上挂环;也不难看到好穿露脐装的少女在肚脐上挂环,嵌石头。至于在乳头上、性器官上穿孔挂环,笔者是从杂志上看到的,拍这种图片的一般是同性恋者和性工作者。前面介绍过,开岗特利商店的女老板,身上便打了32个洞,其中5个洞打在舌头上。
      对于在身体上打许多洞、挂许多饰品,人们的看法如何?在纽约,有三种态度:一种认为是“新潮”,感觉“新奇”,对自己的行为洋洋自得,或羡慕仿效。这是少数,主要是一些不爱念书、追求及时行乐的青少年男女和同性恋者;一种则冷眼相看,持批判的态度。这也是少数,主要是一些上了年纪、生活态度严肃的人;另一种是见怪不怪,漠不关心,懒得多看,持这种态度的是大多数,因为纽约人对奇装异服和奇怪打扮看得实在太多了,并且认为这是个人私事、十人爱好,对社会和公众利益没什么妨害,别人不用管也管不着。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天,美国一家电视台举办了一个节目,邀请一批青少年专门讨论在身上穿孔打洞的问题。
      主持人问:“在身上穿那么多孔,痛不痛?”
      会场上的青少年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痛!”有的说像打针一样,有的说像被蛟子叮了一下。
      主持人间:“为什么打那么多洞?”回答有以下几种:
      “身体是我自己的,怎样处理是我的自由,别人无权干涉。”
      “这是表现自我的一种方式。不错,我成了一个怪物,彻头彻尾的异类,跟你们都不一样。因为我根本不想同你们一样。”
      “我已经长大了,成熟了,成熟到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了。”
      “这是一种新潮流、新时尚,能跟上这种潮流必须要有勇气-我以有这种勇气、能跟上最新潮流而自豪。”
      谬误在哪里?
      从会场上青少年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在号称“最自由”的美国,许多人对自由却存在最浅薄的错误认识。
      首先,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对必然性(即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认知与把握。任何人都不可能不接受任何制约和束缚地使用自己的自由。吃饭能随便乱吃吗?乱吃会吃出病来,必须遵守自然科学——医学的规律;走路能随便走吗?不能,必须认准方向走对路,并且要遵守交通规则,否则就会迷路,甚至出车祸。也就是说要接受前人开辟的道路,要遵守社会原则。社会对于个人在自己身体上穿孔洞虽无限制,但是穿孔打洞是否影响身体健康,是否真正美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不考虑,并不是勇敢,而是无知、幼稚、蛮干,缺乏头脑。
      其次,应当弄清楚什么是新潮?为什么要追逐新潮?不要以为“新奇”、“怪异”就是“新潮”。一味追求怪异,很可能“走火入魔”,上当受骗,走到邪路上去。“新潮”应当具有进步性,是前进而不是倒退。人们追求新潮,不是“为新而新”,而是为了个人进步、社会进步、人类进步,否则就是肤浅和盲目。如果把复古倒退当“新潮”,那就会一代不如一代。逆历史车轮而动,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到头来是行不通的。
      第三,“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是人人都有的普遍欲望,关键在于“价值”二字,也就是说,实现的应当是“价值”,而不是“负价值”。不管价值“正”与“负”,只要能出风头露脸就行,这种思想要不得,因为它会导致“不能流芳千古,也要遗臭万年”,自然也就不会有好结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