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神秘的干尸洞
  • 遥远的达巴
  • 原生地带里的原住民族——布朗族
  • 醉卧仙霞山——廿八都印象
  • 观景莫过富春江
  • 西安,泡出来的味道更浓
  • 走进文化的滨海新区
  • 回归蛮荒的新潮
  • 五千万美元的社区图书馆
  • 土林奇观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在那些飘雪的日子里<%=id%>


      经过了10月份充满阳光、让人喜悦的暖秋,德国又迎来了飘雪的日子。电视里播放着因夜间降雪路滑引发车祸的场面,并呼吁开车族们快快换上冬季轮胎,以防天寒路滑带来不测。于是催促老公赶紧换轮胎,在德国南部这个丘陵村庄,没有车可是寸步难行,而条条道路都曲折蜿蜒、上坡下坡,真怕老公出门有什么闪失。
      正在车库里帮着老公换轮胎,忽然听到外面扑打扑打的声响,以为是风卷落叶在路上翻滚的声音。循声望去,却见粒粒雪花在从容地落下,打在一座座小楼顶的瓦片上,落在常青植物的叶子上,滚进仍然生机盎然的草地里,扑扑簌簌,不紧不慢,使本来就不嘈杂的村庄显得更加静谧。不由得感慨,其实这雪给人带来的更多的还是喜悦吧。
      想起去年3月,我们在上一个冬天最后一场雪来临之前,赶到阿尔卑斯山上的滑雪胜地度周末。德国人一般喜欢夏天到阳光明媚的海滩度假,而冬天,要么去温暖的热带地区,要么就奔向滑雪场。受到德国同事的熏染和指点,老公决定带我去滑雪。为此,我们还特地去买了滑雪服、滑雪帽和滑雪镜,准备像模像样地学滑雪。只是滑雪靴、滑雪板和滑雪杖太昂贵了,而不同的滑雪者应使用不同的滑雪用具,所以我们就没敢贸然购买。再加上听说这些东西都可以租用,便没有去仔细考察。
      带上一大堆在网上查到的关于学习滑雪的资料,憧憬着在雪道上自由驰骋的场面,我们于周五的晚上住进了离著名的国际跳台滑雪比赛地奥伯斯特多夫(Oberstdorf)不远的一个村庄辛德朗(Hindelons)。周六一大早就起来,直奔欧伯约赫村(Oberjoch),我们已打听到那里有离我们住处最近的滑雪场。
      欧伯约赫村距离辛德朗只有7公里,但是在山里,道路很险,大多是360度的急转弯,车子在这样的道路上七转八弯地向上爬了半天,总算到了目的地。后来在浏览带回的资料时才发现,原来欧伯约赫村的海拔有1136米,是德国最高的有悠久滑雪历史的山村。这里已经在“雾界”之上,所以从不下雾。空气非常好,没有过敏和哮喘患者惧怕的各种杂质和粉尘,是享受“远离过敏症假期”的绝好去处,阿尔卑斯山疗养院就设在这里。读到这些,让我这个花粉过敏患者直感叹,怎么当时就没有发现那是个那么好的地方呢?!
      也难怪,我们去的那天天气异常阴冷,由于是周末,我们到得又早,偌大的停车场上只有一辆车比我们早到,让人感到寒风更加凛冽。赶紧跑进信息中心,询问这里滑雪学校的情况。工作人员非常耐心地解答我们的每一个问题,向我们推荐了三个学校,还解释说,由于风大,不是每个滑道的电梯都开放,建议我们去附近村中心的滑雪学校伊色拉(Iseler)。
      所谓的滑雪学校,其实只有一个小木屋,离木屋几十米远的滑雪场就是教学场了。木屋虽不大,所有重要的信息却都标得清清楚楚,让人感觉这绝对是个好学校。木屋窗口正上方的大圆牌子上,写着“多次获得德国滑雪教练冠军”,窗口左侧的牌子上,标明学校现有的各种训练班以及训练时间,窗口右侧的黑板上还特意写明有单兵教练。我们只是周末在这里,没法参加为期一周的滑雪训练班,只能接受每人每小时40欧元的单兵教练了。教练康拉德(Konlad)人很直爽,他就是那个多次获得滑雪教练冠军的老先生。我们当时就交了钱,并约了上课时间和会面的地点。他让我们先去租滑雪用具,村里有他们学校的合作商店。
      进了商店,报上学校的名称,我们就被让进商店里间,那里挂满了滑雪靴。我们先填了一张单子,把我们的个人信息一一填上,包括身高、体重、脚的尺码以及是否是初学者等等。我当时很纳闷:干嘛填那么多东西?只见第一个服务员为我们选好靴子后,就把单子交给后面工作室的技术人员,那里的人又按那张单子挑选滑雪板和滑雪杖,然后还用专门的工具进行调节。这时我才明白他们要那些信息的用意:滑雪板和滑雪杖要完全适合我的体重、身高和初学者的情况。
      滑雪靴挂在墙上,只看出他们比一般的鞋要大很多,服务员一拿下来,我们往脚上穿时,才知道这靴子有多么重,而且靴筒很高、很硬,特别难穿。我们每穿脱一次都要出一身的汗,有如上刑。我怎么也不能把身轻如燕的滑雪者与这沉重、笨拙的靴子联系在一起。两个人迈着沉重的脚步,扛着滑雪板,拖着滑雪杖,十分费力地走到与教练约定的地点。一踏上雪地,我们又来了精神,趁教练还没到赶紧照两张相。这时我们看起来还很潇洒,因为还没穿滑雪板,在雪地上还行动自如。老公等不及了,想穿上滑雪板试两下,但终究没有成功。
      教练终于出现了。他并不教我们基本动作,而只是让我们看他怎么做。刚穿上滑雪板还没怎么动劲儿,老公就站立不稳,仰面向后摔去。没想到由于身高体胖靴子沉,又是仰面朝天的姿势,他挣扎了半天也没爬起来。教练过去想扶他起来,竟然也没有扶动。最后教练从他身后连托带推,经过两次努力他才终于爬了起来。可雪面在滑雪板下显得很滑,又有点儿上坡,没半分钟他又摔了一跤,好在这次比较快地就爬起来了。教练直说我老公得减肥,至少要减到90公斤才能滑雪。我在旁边乐个不停,只可惜相机没在我手里,若这时给老公抢拍几张,相信效果一定不错。不过,幸亏教练帮我们把相机收好了,否则非摔坏不可。那之后我也摔了几跤,好在我人不高,爬起来还算容易。
      教练连拉带拽地把我们带到儿童和初学区域,先教我们如何身体前倾保持平衡,以免摔跤。这时又硬又高的靴筒显出了它重要的支撑功能。然后,教练带我们练习如何使用滑雪杖、身体如何保持平衡进行滑行,最后还让我们练习滑雪板成“内八字”以便减速或停止滑行。一个小时的训练,可把我们俩累坏了,看上去教练很轻松就能完成的动作,我们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做好,结果两个人都腰酸腿软。在我又摔了一跤之后,教练宣布下课。这时我感觉又渴又饿,该休息一会儿了。
      回到更衣室,艰难地脱下滑雪靴,顿觉两腿轻松,简直都有些飘飘然了。休息了45分钟,在车上吃了带来的食品,喝了些热水,我们又浑身是劲儿了,于是又去穿靴子“上刑”。
      一开始艰难地穿那靴子,我就感到兴趣下降。老公倒是兴趣不减,一上雪地,就毫不犹豫地又摔了一跤。本来看着很平的雪面,只要一穿上滑雪板,就觉出有坡度了,而且光滑得不行。我们只好又回到儿童和初学区域练习。渐渐地,天越来越阴沉,风也越来越大,我们也越来越精疲力竭了。大约又玩儿了半个多小时,我实在不想滑了,老公也心有余而力不足,便决定收兵。在回更衣室的路上,老公还想利用最后的机会练练,因为是下坡,他越滑越快,结果失去了控制,向下一直冲出去。看得出他想用“内八字”法减速,但也没见成效,眼看就要撞向一棵大树。只见他情急之下一个侧身摔倒,这回可是很潇洒、很主动地摔了一跤,效果非常好,总算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我赶紧向他狂奔过去,看他脱掉滑雪板爬了起来,老老实实地往更衣室走,才一颗心放在肚子里。在更衣室里他跟我说,虽然摔得屁股有些疼,
    但刚才的经历还是挺刺激的,让他滑雪的兴趣有增无减。
      回到酒店,洗澡休息,然后去酒店餐厅好好地吃了一顿。不知何时开始,窗外飘起了鹅毛大雪。屋内的晚餐冒着腾腾的热气,窗外的雪花飘飘而下,让我回忆起刚工作不久,有天晚上加完班回宿舍,发现下雪了,路上已是厚厚的一层雪,细碎的雪花飘落着,在路灯的照射下晶莹闪烁。我不由自主地仰起脸,迎着飘落的雪花高兴地舞动起来。但当看见自己身后留下的那串孤单的脚印时,又不禁怅然:什么时候才会有人与我一起在雪中共舞呢?想着这段往事,看着对面憨态可掬的老公,甜蜜之感油然而生。想到此时已经拥有了一位与我在雪地里一起摔跤的人,此生不再孤单,一天的疲惫荡然无存。
      周日一大早起来,发现屋外晴空万里,与昨天的天气简直是天壤之别。一夜大雪之后,屋外风景如画,雪山,树挂,盖着厚厚积雪、冒着袅袅炊烟的小屋,在阳光的照耀下仪态万方。来不及洗漱赶紧抄了相机把这些美景记录下来。
      夜里睡得很香,早上起来精神不错,再加上这么好的天气,老公还想去滑雪,可我实在不想再去“上刑”了,这么好的天气,不如去观光。经过一番资料查阅,最后决定去“宽溪谷”(Breitachklamm)。据资料上介绍,宽溪谷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天然纪念碑,是欧洲中部最深和最美的岩石峡谷之一。它在大约一万年前开始形成。1905年,这一美丽的天然奇观被一个教士发现,并把它开辟出来使人能够进入峡谷观赏。现在,这里每年会吸引30万游客。宽溪谷的冬天特别有魅力。夏天汹涌奔腾的溪水,一到寒冷的季节就变成冰柱,进而连成壮观的冰挂,雄伟的峡谷壁被巨大的冰的画轴所覆盖。
      吃过早饭赶紧行动。先得收拾车,我们的车被盖上了厚厚的一层雪。趁老公扫雪的功夫,我在我们住的酒店周围转了转,这拍拍、那照照。我们住的酒店叫“太阳”酒店,新老两栋房子紧挨着,刷得漂漂亮亮的,房顶上和房子周围被雪覆盖和围绕,在太阳的照射下更像童话故事里仙女住的木屋。
      终于上路了。一路的美景目不暇接。老公开车,我便兴奋地拍个不停。目的地并不远,大约半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就到了一个四面环山的小广场,这就是宽溪谷的停车场了。看来我们到得早,停车场里车不多,显得空荡荡的。这时太阳高照,碧空如洗。我们打听好一去一回大约两个小时,就进山了。
      宽溪谷就是两山夹一沟,沟内的溪水特别清澈,哗哗流淌着发出悦耳的声音。溪水中有很多雪蘑菇,原来是晚上下雪,大大小小的石头被盖上厚厚的雪,个个儿都圆圆的,一点儿都没被破坏,真可谓是峡谷一奇观。
      我们走的小路是在山岩上开凿出来的,其间还有“诸葛丞相发明的栈道”。山岩上各种形状的松柏树木,都挂满了积雪,偶然刮来的风或者一个不经意的小动静,都会使雪花纷落,甚至不时来个小规模的“雪崩”。雪花打在脸上、落进脖梗儿里,“清爽”极了。哈哈大笑中想起一句古诗:碎琼迷眼充做玉,乱花纷谢似有香。
      我们走走停停,边欣赏边拍照。游客并不多,小路上经常只有我们两个人,偶尔有情侣或一家人超过我们。我们在幽静的山谷里惊喜地感叹着,生怕把什么美景错过。渐渐地冰挂出现了,起先还只有零散的冰柱挂在岩壁上,慢慢地冰挂多起来,有的像岩壁上挂着漂亮的帘子,有的像瀑布在落下,有的则像溪水奔腾而下。在层层岩石组成的岩壁上,盖着积雪,又挂着冰帘,挂雪的树木枝杈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构成一幅幅天然的山水风景画。有的树枝上覆盖的积雪已被太阳融化,倒挂在枝杈上的冰凌显现出来,在阳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成为天然雕琢的水晶艺术品。唉,这怎能不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造化呢!再往峡谷深处走,便成了一线天。冰挂更加多了,千姿百态,有单挑独枝的,大如孙悟空的定海神针;也有连成片的,形成小路两边天然的保护屏障,有的干脆把小路变成了“冰帘洞”。老公不禁诗兴大发,留下名句:“飞凌直下三千尺,疑是冰汤天上来!”走到这个地方,才发现早有不少人抵达这里。
      再往前走,有指示牌指向山上,那里有餐馆。不知不觉已经走了两个小时,我们也有些口渴乏累了,便决定去餐馆补充给养。上山的路有一段坡度很大,还有两个转弯,雪道非常滑。我的身体轻,穿的运动鞋鞋底纹路深,很抓地,便轻松而上。老公个大身沉,鞋也穿得不对路,向上走三步,却要滑下来两步,只好手脚并用,一路跟头趔趄,显得比昨天滑雪的时候还费劲。路边其实有缆绳供游人拉扶,可被齐人高的雪盖住,对他毫无帮助。我知道拉不动他,只好在最上边的转弯处等。开始根本看不见他,后来只看到一个球儿在往上挪动,终于看到他站起身向我走来时,只见他满脚、满手套都是雪,裤子上也挂着雪。我赶紧把这一段一段“狼狈”的镜头拍下来。虽然受此挫伤,老公倒仍然兴高采烈,一个劲儿地感叹雪路崎岖、雪景奇妙,还说,这次可知道德国人的登山鞋是派什么用场的啦。
      经过一段跋涉,终于到了餐馆。餐馆原来已在德国和奥地利交界处的奥地利境内了。真没想到,一不小心又出国了。我们要了茶、苹果汽水和色拉。休息了一会儿,还不失时机地照了照餐馆内外的景色。这么好的天气,这么美的雪景,不用特意挑选什么景致,无需顾及景别景深,每拍出一张照片几乎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让人爱不释手。
      休息后,我们从原路返回停车场。路上发现,游客已经多起来。由于太阳长时间的照射以及踩踏的游人多,雪路变得有些泥泞。溪水也由于上游的泥沙不如早上清澈。我们暗自庆幸早来的正确。再接着想:如果没有昨夜这场大雪,这宽溪谷的景致恐怕也要减色几分了。
      “唉,你在想什么呢?”只见换完轮胎的老公搓着油黑的手呲着白牙在向我胜利地傻笑,鼻子和脸蛋儿不知什么时候弄得黑乎乎一道儿一道儿的。“我在想,这个新年去哪儿过?”我边跟着他出了车库往家走,边说。“想好了吗?”“嗯,你看这雪下得这么好,我们还是去阿尔卑斯山滑雪吧。”“去滑雪?不怕‘上刑’了?”“哈哈……”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