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神秘的干尸洞
  • 遥远的达巴
  • 在那些飘雪的日子里
  • 大自然的宫殿——阿尔卑斯山脉
  • 龙门古镇
  • 西安,泡出来的味道更浓
  • 走进文化的滨海新区
  • 回归蛮荒的新潮
  • 五千万美元的社区图书馆
  • 土林奇观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苗乡姊妹节<%=id%>


      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是苗乡贵州台江县施洞乡一带的“姊妹节”。为了一饱眼福,我们一大早就从黔东南的凯里市出发,乘坐大巴,直接向施洞乡驶去。
      贵州黔东南一带,地域偏僻,山与山紧密相连,山路陡峭,格外难行。在雾气蒙蒙的山麓上,能见度非常低,汽车只能在群山之间来回颠簸,在浓雾中摸索爬行。好在时间不长,太阳就驱走了浓雾,山路也不那么险峻了。导游说,在贵州,早晨下雾,预示着这天是个好天气。果然,汽车冲出云雾后,天气当即晴朗了起来,气温也变得越来越高。
      “姊妹节”在苗家又称“吃姊妹饭节”,是清水江中游沿岸苗家青年特有的选对象、谈恋爱的一个节日,也可以说是苗族的情人节。当地老乡讲,凡有苗族聚居的地方,都有过“姊妹节”的习俗,而施洞地区的“姊妹节”,最有代表性,被誉为“藏在花蕊里的节日”,也是“最古老的东方情人节”。
      姊妹节的传说,脱胎于苗族人的《姊妹节歌》。相传,有一对姨表亲的青年男女,男的叫金丹,女的叫阿姣,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长大后,彼此产生了爱情,但阿姣的父母非要让她嫁回舅家不可,阿姣却非金丹不嫁,金丹也非阿姣莫娶。他们为了忠贞的爱情,每天偷偷在野外约会,谈情说爱。每次,阿姣都用她装针线的竹篮藏着饭带去给金丹吃。经过一番顽强不屈的抗争,金丹和阿姣最终结成了夫妻。所以苗语把带给情人吃的食物称为“藏饭”,译成汉语就是“姊妹饭”。
      来到施洞乡后,汽车第一个停车地点是老屯村。在很远的地方,我就看到,老屯村的大桥前,有几十个盛装打扮的苗家妇女,密密麻麻地排在大路中间,把道路全部挡住。导游说,这是苗乡第一关——拦门酒。
      苗家山寨有一种古老习俗:凡遇节日或婚娶,亲戚朋友都要上门送礼贺喜。好客的主人为了把喜事办得体面热闹,同时也是借机展示自己的富有和好客,便事先准备好米酒。客人来了,先在门外拦住,一起饮酒、对歌。客人只要接了酒杯就必须把酒喝干,否则就是对主人的不尊重。
      我们一下汽车,就被热情好客、如花似玉的苗家姑娘们团团围住,赞美的歌声也一浪高过一浪,唱个不停:
      “远方的贵客哟,
      你不辞辛劳过千山万水,
      像凤凰飞进苗乡。
      请喝一杯苗家的米酒哟,
      祝福你吉祥如意……”
      姑娘们捧着一碗碗自家酿制的美酒,凡是来人,不沦男女,都要敬上一碗,气氛特别热烈。我看到姑娘手中的酒具,大多是用牛角制成,长短不一,长的约有一尺多长。前面那个姑娘可真较真,她盯住了一个中年妇女,主动地迎上去,执意让中年妇女喝下。中年妇女一个劲地摆手想回避,聪明的苗家小姑娘笑嘻嘻地拦住她,使她既躲不掉也推不了,最后只好接过牛角,把酒喝下去。我也走到这个捧着大牛角的姑娘面前。姑娘笑眯眯地给我敬酒。我将双手背在身后,弯下腰直接用嘴唇轻轻地抿了一口,并点头表示感谢。姑娘又给我敬一次,我依旧再抿一口,于是就轻松过关。中年妇女看到我进门这么简单,有些嫉妒,就过来问我原因。我告诉她我早已向导游打听明白了喝“拦门酒”的规矩:只要不用手去接酒杯,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地过关了。
      在施洞乡岩角村,吃“姊妹饭”的气氛更加热烈。据说各村寨的苗族姑娘们,在“姊妹节”前都要上山去,采撷染糯米饭的黑树叶子和黄花,染成黑黄或多色的糯米饭。节日这天,姑娘们每人拿来一大碗彩色糯米饭、两个鸭蛋。年龄相近的姑娘,都集中到一户人家,夜里就在那儿与外地来的男人们共吃“姊妹饭”。饭后,邀约情人们相聚,一同郊游踩鼓、游方对歌、互赠信物、订立婚约。在节日期间,妇女有特殊的地位,尤其是未嫁的姑娘,家里人要为她备好酒肉和姊妹饭,供她款待情人和朋友。如果有外寨的后生们来作客,会得到姑娘们的热情招待。临别时,小伙子向姑娘词姊妹饭,姑娘便用篮子或帕于盛满姊妹饭送给小伙子,饭中往往藏人了姑娘心中的暗示标志——“谜子”:如松针叶、棉花、筷子、红花瓣或辣椒、大蒜等。每个物件都有独特的含义。
      人群涌动的广场上,也放有五颜六色的姊妹饭。还有一对苗家情侣,非常大方地站在广场中间。女孩子大约20岁左右,头上隆起高高的发髻,戴着一副特大银耳环,神情特别迷人;男孩子看起来比女孩子大几岁,也穿着很有特点的民族服装。两个小情人旁若无人地说着悄悄话。
      中午时分,一群花枝招展的妇女,在寨门前你推我搡,闹成一团。我们立即凑上前去观看热闹。原来这里也在演绎“拦门酒”的习俗,不过比我们在寨外遇到的更有情趣。只见寨门被一条长长的横木挡住,寨门外是一群年轻的苗家女子,互相簇拥着往里冲,寨门里是众多的中年苗家妇女,立在横木前,坚决挡住进路。里面的几个妇女手持大酒壶,斟满一杯一杯的米酒,反复给寨外的年轻女子敬酒。外边的女子一个个喝得面红耳赤,使足劲头往里冲。有人连续地被灌酒,有人大喊大叫、打逗取笑,也有人在横木下找个空当,蹲下身子,悄悄地钻了进去。这样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外边的女子们才终于冲过了密布的防线。经询问得知,外边的人都是嫁到外村回娘家来过节的已婚女子。过“姊妹节”时,她们也要回来参加娘家的节日。由此我联想起了一些北方城市的“姑爷节”。但我也看到“姊妹节”与“姑爷节”的最大不同:欢乐的节日中根本没有一个苗家“姑爷”的身影。我觉得苗家姑爷可能是最知趣的,因为他们的妻子要在“姊妹节”的时候,寻找老歌友,对歌谈心,重温昔日的快乐场面,姑爷们完全应该回避一下。
      岩角村是一个约有几百户人家的苗寨,山寨依山傍水,住房形式多以楼房为主,其中以“吊脚楼”最富特色。“吊脚楼”大都建于斜度较大的山坡上。从一些正在施工的“吊脚楼”框架可以看出,楼舍都无用木头搭成一个偌大的框架,然后再用木板对框架一个一个地填充。从远处看去,自上而下直接立在下层房基处的柱子,就构成了托举支撑前半间房屋的吊脚柱。我们在村寨里边,看到的大多是两层的建筑,它与吊脚楼相比,其上部结构大致相同,只是没有那些吊脚柱。
      正打算放慢脚步,好好看看这些苗楼,一个年轻的苗家小伙子热情地走过来,二话没说,不容置疑地就把我拉进了家门。
      一证屋,找就看到两个漂亮姑娘正与家人同吃“姊妹饭”。桌上食品很丰盛,有鸡块、猪肉、草鱼、青菜等。小伙子说: “这是我两个已出嫁的妹妹,你们来与她们一起过节,她们会非常高兴的。”果然两个妹妹特别热情,她们迅速起身让座,邀我入席,还端上了一大碗黄澄澄的“姊妹饭”。我被苗家姑娘的这种热情好客所感动,觉得无法推辞,只能入乡随俗,与苗家人一起,香香甜甜地吃了起来,只可惜在饭里我没有吃到任何的暗示标记。看到苗族人如此热情好客,我连连称谢,又感到委实难以承受,便找了一个借口赶紧告辞。
      离开苗家两姊妹,我们直奔游方场。
      游方场是苗家青年男女对歌交心、自由恋爱的地方。“游方”又称“友方”,是苗族青年男女进行社交和娱乐的
    一种形式。苗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往往通过这种活动结识朋友、物色对象、倾诉爱情。为了选择一个称心如意的终身伴侣,有的小伙子要跋山涉水到十几甚至几十公里外的村寨去“游方”。
      岩角村的游方场建在村外的河坝上。隔着美丽的清水江,我看到很远的游方场上,簇拥着成百上千的苗家人。姑娘们大都穿着盛装,头上戴着各种式样造型的银饰品,颈上套着大大的银项圈,手上戴着手镯,有的头上还插了几朵野花。她们仿佛在竞赛着自己的富有和才艺,展示自己美丽的容颜。
      我沿着弯弯曲曲的清水江,走近了游方场赛歌的人群。游方场赛歌的场面非常热烈,但只是觉得不像是苗人自发的,许多环节有策划组织的痕迹。赛歌活动,也不是苗族人的原汁原味。游方既是谈情说爱的地方,就应该以年轻男女为主,可是我们走到内圈仔细看,游方场上参加赛歌的,多数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青年人尤其是男性青年很少。赛歌比赛按男女分成了两队,按照成文的比赛规则,每队10人,必须穿整齐的苗装。可是女队人数众多,装扮整齐,也很有气派,但男队仅有5个人,衣服也不齐整。但赛起歌来时,女队好像又稍逊一筹。听得出对歌的曲调是相对固定的,歌词有原来固定的,也有即兴编唱的。女队虽然人多临场编唱的技巧却稍差,我看到一个有经验的苗家老人,站在几个年轻姑娘的背后,靠老人的悄悄提示,姑娘们才勉强对得上歌,最终结果还是男队取得了胜利。我看评委对比赛规则似乎也并不熟悉,打分更是不规范。几个评委对同一支歌的打分,相差甚远。经仔细询问,原来评委对外来的打分方式根本不清楚,只好应付应付罢了。好在我们只是来苗乡采风,能听到悦耳的歌声此起彼伏,能听到尖锐清亮的长音在大山里来回地荡漾,就已心满意足了。
      这时候,旁边的木鼓也“咚咚”地响起,这就是振奋人心的苗家“踩鼓”。可能鼓点就是“踩鼓”绝对的指挥,盛装的姑娘们围成圆圈,有节奏地走着舞步,进、退、回、旋,步法整齐,多样而和谐。应该说,这“踩鼓”还很有特点,人们按照鼓点不断扭转身体变化着脚步,是看上去简单但走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当地传统舞蹈。敲鼓的人位居中间,也许是以寨子为单位,也许是以衣服的颜色为代表,形成了一个个舞圈。当然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插进队伍里去共舞。高耸在姑娘们头上的凤凰形银帽十分显眼,脸上化了妆的姑娘们目不斜视,专心静气地走着轻盈的舞步。那一张张面孔流露了清山秀水滋润出的天然的质感,渗透的是自然、自在、自由交织而成的光芒。
      我被这质朴自然的民族风情所感染,醉倒在清水江风情无限的石榴裙下。“姊妹节”通过审美性的歌舞礼仪形式,对苗族人的族群意识和快乐进行了原始自由的表达,苗族人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毫不掩饰的纯真天性与开放热情是特立独行的。冲脱枷锁、奔向自由是人类天性,“姊妹节”对人们的心灵则是一种经久不息的感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