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走进神秘的贝加尔湖
  • 珍奇的海洋博物馆
  • 登上神秘岛
  • 能治病的湖中之湖
  • 惊险异常科考路
  • 贝加尔湖将变成汪洋?
  • 诸葛八卦村
  • 琦琦的语言
  • 冰城之恋
  • 云雾,奇峰不见天(湖南张家界)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圣索菲亚教堂的黄昏<%=id%>


      你在黄昏的时候到过圣索菲亚教堂吗?尤其是在哈尔滨数九寒天的日子里,尤其是在哈尔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冬天的哈尔滨,的确与众不同,下午四五点钟,你在路面上看到的已然是黄昏的倒影了。我们就是踩着黄昏的倒影来到了这座远东最大的教堂面前。雄伟的圣索菲亚教堂在黄昏里如同披了一身金色的外衣。建筑是静止的,冰雪又赋予了这一建筑无比的灵性。冬天是哈尔滨的华彩乐章,冰天雪地里,尘世的喧嚣一下子破阻隔了,剩下的只是历史的凝固和雍容的厚重。圣索菲亚教堂像是一首古老的诗,伴着鸽子翻飞的翅膀,在黄昏的哈尔滨吟诵着。
      兆麟街上的车辆依旧拥挤;透龙街上,一对对情侣相依而过,一派温馨祥和。圣索菲亚教堂就位于兆麟街与透龙街交汇的地方,繁华中固守着一方庄重与宁静。圣索菲亚教堂的对面就是哈尔滨第一百货公司和哈尔滨最大的乱食品商场,那是一座钢琴式的建筑物,看上去颇为现代,恰好跟一街之隔的圣索菲亚教堂形成了强烈反差,一中一洋,一百一新。还没有过正月十五,人们还沉浸在过年的忙碌与喜悦中,一条大鱼被两个人从副食品商场抬出来,鱼有多大?光鱼头就有一只面盆大小,这些鱼都是从松花江里捞上来的,听说还有二三百斤的呢。在参观圣索菲亚教堂之前,我们专门跑到副食品商场去看鱼,那些跟小船一样的鲢鱼、大乌哈鱼摆在柜台上面,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给教堂拍照最好的位置是在教堂广场四周的台阶上,可以拍到教堂的全景。教堂广场四周还有不少精致的冰雕作品,在黄昏里,冰雕散射出金属一般的光泽。据说这里在夏天的时候会有音乐喷泉,是市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公元1903年,随着中东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哈尔滨迅速成力中国北方一座很有国际影响的国际化大城市,华洋杂处,商贾云集,东工教得到空前发展,建了许多教堂。当时的沙皇俄国东西伯利亚第四步兵师的士兵也坐着火车侵入了哈尔滨。沙俄为厂稳定远离家乡的这支部队的军心,于1907年在哈尔滨破工动工建造了圣索菲亚教堂,于是,一座颇具俄罗斯风格的全木结构的教堂落成了,用作第四步兵师的随军教堂。由于教堂的规模不能满足信徒日益增长的需要,1923年9月27日,圣索菲亚教堂举行了第二次重建奠基典礼,经过长达9年的精心施工,1932年11月,这座宗教建筑精品方竣工落成。建成后的教堂全高53.35米,占地面积721平方米,教堂外观富丽堂皇,典雅脱俗,是欧洲拜占庭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圣索菲亚教堂气势恢弘,精美绝伦。教堂的墙体全部采用清水红砖,上冠巨大饱满的圆形穹顶。正门顶部为钟楼,7座铜铸的乐钟所代表的是7个音符,由训练有素的敲钟人手脚并用,可以敲打出抑扬顿挫的声音。
      这巨型的圆形穹顶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的屋面形式,圣索菲亚教堂的篷顶以主穹顶为轴心,分布于主穹顶的前后左右四个“帐篷”,大小不一,装饰十分精美,与主穹顶形成了主从结构。东正教与基督教的十字架有所不同,东正教的十字架上方有一处平行略短的横杆,下方有一处倾斜的横杆。在“文革”时期,圣索菲亚教堂曾经遭到了无情的洗劫,致使教堂主体伤痕累累,7座乐钟全部遗失,6个大十字架全部被拉倒,教堂面目全非,人去楼空。
      改革开放后,哈尔滨人花巨资将圣索菲亚教堂恢复了历史原貌。被称为中国“教堂建筑艺术博物馆”的哈尔滨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圣索菲亚教堂,它翻修后被命名为哈尔滨市建筑艺术馆。教堂内已没有了牧师与教士,内部陈列多是哈尔滨的历史图片和文字介绍。教堂周围开辟为休闲广场,总面积6648平方米,具有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地面以花岗岩为主,广场南北两侧设有块状绿地,广场内的每一事物,大到广场绿化树木,小到座椅、围栏都采用欧式风格设计,与教堂相辉映,具有浓郁的欧式风情。
      在寒冬,黄昏在哈尔滨停留的时间非常短暂,从圣索菲亚教堂出来,天已经暗了下来,只有不多的阳光还停留在圣索菲亚教堂的上方。不知从哪里传出脆响的鞭炮声,给寒冷的天气带来了阵阵年味,回头仰望,圣索菲亚教堂古老的暗红色墙体与周围居民楼窗玻璃上贴着的鲜红吊钱儿交相辉映,看上去是这样的和谐,也是这样的心平气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