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夜幕下的哈尔滨
  • 到东北,过大年
  • 登上神秘岛
  • 能治病的湖中之湖
  • 惊险异常科考路
  • 贝加尔湖将变成汪洋?
  • 诸葛八卦村
  • 琦琦的语言
  • 冰城之恋
  • 圣索菲亚教堂的黄昏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凉山彝年节<%=id%>


      大约世界上各色人种和各个民族都有“年”的概念,虽然在“年”的历算上存在不少差异。旧时,凉山彝族民间将一年分为三季:春为“播种季”,秋为“收割季”,冬为“休闲季”;远古时候,中国彝族奉行一种称为“太阳历”的独特历法,以傍晚时分北斗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季节时令。北斗星“斗柄”指下为大寒;北斗星的“斗柄”指上为大暑,太阳历以此为依据,将一年划界为10个月,每月都是36天,合计360天,留出五六天时间作为过年的日子,此历法又称“十月太阳历”、同时,彝族民间流行至今的传统火把节和彝年节,原本便是依据彝族太阳历法确定的。彝族火把节,在北斗星“斗柄”指上的日子,大暑旺火,以火为节。彝年节在北斗星“斗柄”指下的日子,大寒喻闲,休息为年-凉山彝族火把节是彝族祭天象、天神的盛典;凉山彝年节,便是彝人溯源祭祖的圣礼。概括起来讲:火把节祈天,彝年节祭祖。
      现代凉山彝族年节的日期,已脱出古老而独领风骚的太阳历法许多了。尤其是彝年节,由于过年要以庄稼收割完毕为前提条件,因此,凉山彝族便受居住地域地理气候条件和农作物收割早迟的影响,过年的时间便早晚不一,从农历十月开始延伸到十一月,有的地方甚至滞后到农历春节的日子。只有自治州首府西昌市确定了彝年年期,即每年公历11月20日始,年期三天,各民族不分彝、汉、回、藏族部享受彝年节假期。
      凉山彝族三大方言区对彝年节都很重视,肃穆庄重,近乎神圣,这应该是凉山彝族对待民族节日比较统一的例子。这个时候,庄稼收割储藏好了,田地翻耕犁晒了,过年的猪娃喂养肥壮了,替老人孩子擀织缝制的披毡、察尔瓦、新衣新裙已弄妥帖了。人们便静下心思,开始筹划祭祖祈福的彝年节需要准备的各种事务:房舍是要修补刷新和除尘清洁的,屋里屋外都要焕然一新,这是家中女人的活计(除翻修房舍外),还要抓住冬天暖暖的阳光晾晒衣裙。我在昭觉县烂坝乡的农户就曾见到,满院落晾晒几十件漂亮的衣裙,在阳光下宛若招展的彩旗。据说这种年节晒衣,有显示富有的意思。而布拖县“所地”彝区的男子,在彝年节第二天或第三天,要用竹竿柴棍串一两块肥厚的年猪肉,高高地扛在肩上到集市上闲逛。这柴棍挑着的大肥肉,并不出卖,也是显示富有的一种方法,与院落中晾晒新衣裙,有异曲同工之妙。
      彝年前准备新柴火,也是女人活计。凉山彝乡大凡家事,无巨细之分,都是女人操持。彝年前,刚收割完庄稼的女人们,便要结队进山打柴,再背回家,由男人劈砍堆垛。大凉山“圣扎”彝区彝人,特别讲究用新柴堆柴垛。讲究之一,是过年的柴火,必须是新从山上砍伐的;讲究之二,是要将新劈开的新柴,堆成两米见方的柴垛。新年柴垛一般架置在院外,靠院门处。一户户人家,一垛垛高高的新年柴垛,显示着彝家勤劳古朴的家风。
      彝年前夕,凉山彝家往往会替家里适龄的儿女操办婚事。彝家习俗以亲戚多为荣,以家门枝繁叶茂为幸。节前喜结姻亲,年节时又多一门亲戚,男女亲家都很有脸面。
      
      祭祖祈福
      
      祭祖是彝年节的中心内容,有一整套的规范程序。我所采访的“阿尔乡”,属“彝诺”大裤脚(因彝族男子的裤脚肥大而被称为大裤脚,多分布在彝诺方言区)的北部支系,彝年节继承传统,简朴原始,是凉山彝年节活动最具代表性的区域。
      彝年节前夜,我们从西昌出发赶到阿尔乡,投宿农家,等待彝年佳节降临,这里的彝寨,散落在阿尔山山腰。当夜,主人家根本没有睡觉,似乎总有忙不完的活计。凌晨四五点钟,人们砍来新竹在院中堆放,从家中火塘取火点燃,在黎明淡淡的雾气中,袅袅青烟直冲云霄,据说这是彝年节祭祖序曲——“清烟通灵”。那一缕新竹燃烧的青烟,在向祖灵报告佳节喜讯,敬请先祖魂灵回家与子孙团聚过年。不久,竹节中的空气受热膨胀而使新竹爆裂,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一个村落上百户人家,相继埋竹燃烟,爆竹声声在山谷中回响,更没有一点儿火药燃烧的异味与污染。我想,阿尔乡的燃竹为炮,恐怕是中国硝磺鞭炮的原始形态吧。
      待燃放新竹青烟之后,彝年节的第二十节目——“逐户宰杀年猪”——杀牲祭祖,便竞相展开。彝年杀猪,大有讲究。宰杀年猪,要精确计算时辰-时辰到(往往以黎明时分鸡鸣为准),同姓村落族中长者家享有优先权。这时,全村各户留下女主人,男女老少一窝蜂簇拥着彝语称为“翁色尔补”的杀猪能手,按辈份高低和同辈长幼之序,分别到每产人家宰杀过年猪。若果是杂姓杂居村落,一到杀猪时辰,各姓氏之间暗中较劲,争先宰杀年节第一头年猪。抢先者为胜为荣,事后八方夸耀-所以杂姓村落宰杀年猪,拿捏时辰分秒,又是一种彝乡争强斗胜的形式。
      炮制传统风格的彝年“过年猪”,采用火燎猪毛的方法。将刚宰杀的年猪,弄成俯卧形状,架在一大堆燃烧物上,然后从家中火塘取来火种,燃火燎毛,表现出原始的生活习性。彝家民俗“过火为洁”,敬奉无祖魂灵的肉食,更要讲究。一些时兴沸水褪毛的彝区在沸水褪毛之前,也要在年猪的尾部背脊处,堆放燃烧物,点火燎去一小块猪毛,以示“过火之洁”。另外,敬献给祖先灵魂的年猪肉,有固定的部位,不能随意。如彝年第一天祭祖用的猪肉,取猪腹部膘肉,内脏取肝,煮一点,烧一点,装在大木盘中,由男主人端到火塘上方祭祖。我在甘洛县阿尔乡见到的祖灵供奉地点,是在屋内的一个隐秘的墙角。这墙角处插着几枝马桑枝叶-彝家祭祖的仪式十分简朴,男主人将酒肉摆放在屋角的木框上之后,默默地祈祷三五分钟即罢,重诚意,少花絮。当晚还要奉上砣砣肉,荞粑杷,再次祭祖。彝年祭祖在彝年第三天一早落幕。这天一大早,全家老少早早地准备好祖灵门去途中所需的干粮,烟酒和盘缠,将燕麦粒倒在牲畜食槽中以示喂养祖灵乘骑的“灵马”。黎明前,男主人代表全家向祖灵祈告,祈求祖灵保佑来年事事如意,人畜平安,家无祸灾,兴旺发达等,恭送回家过年的先祖魂灵返归来路。
      
      共食遗风
      
      彝年节中宰杀年猪,属于全村公认的杀猪能手的专利。他的职责是操刀屠宰、而事先拉猪捆猪,余下的火燎猪毛开膛清理之类的事,分别由各户人家的男主人完成。
      去掉内脏的猪肉,去头去蹄放在竹垫上,人们便开始一块块分割肉条。大约两块肋骨一条,顺肋骨割下,整头猪分割开来也只有三四十条。家里留下较次的,然后叫小孩将上等绪肉用竹竿柴棍挑着,两条一联肉,遍送近邻乡里。我投宿的阿都果夫家一头150公斤重的大肥猪,东送西送的,便所剩无几了。据说,彝年送肉,对孤寡老人或当年没有喂养年绪的人家,更需特别照应-这类人家,一般事先备有家酿的米酒、蜂蜜或耐存放的食品,待送肉的孩子上门,作为回赠之礼。往往彝年当天,这些人家的火塘上便挂满了一大片两条一联的年猪肉,较之宰杀年猪的人家还要丰裕,据我观察,彝年节其实又是凉山彝族民间的换肉节。年节中,相互送肉为礼,一家的年猪肉在各家的锅里香,各家的年猪肉在一家的锅里香,古朴感人之极。

      彝家共食之风还表现在彝年节第二天全村孩子相邀进山野炊-孩子们这一天起得特别早,平常日子由孩童担任的牧羊牧猪的活儿,全由大人承担了。孩子们按照事先的约定,带上家中的年猪肉,一窝蜂向山寨近旁的山里汇聚-兴高釆烈的孩子们由村里一位受尊敬的长辈老妇带领,学习伐薪为柴、埋锅造饭、均分共食等一整套彝民族古老朴实的生活方式,以及互帮互助的民族传统。这一天,孩子们在大山环抱的自然环境中,倾听“阿妈木苏”(老奶奶)讲述民族英雄、民族道德观念方面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男孩子们还要举行摔跤角力,登山攀岩等效仿先祖的赛力斗智活动。
      凉山彝族年节第一天,有一项传统的礼仪——回家吃团年饭。这时,除外嫁的女儿外,包括已经分家独居的自立门户的儿子们,都得带着妻子儿女回到父亲家中团聚,陪伴父母,祭祖吃年饭。
      旧时的团年饭,偏重传统意趣,不太重视饮食。饮用的是家酿的米酒或杂酒,肉食是刚宰杀的年猪肉。仍然按照家常的做法,砍成拳头般大小的砣砣肉,放进火塘上的大铁锅添水加柴煮至九成熟,捞出来放在竹制的簸箕里,加盐,辣椒、花傲粉末拌匀作主菜。肉汤里添放家制的酸菜,做成酸菜汤,待敬奉祖灵之后,一家老小围聚在火塘边,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席间,儿孙们听长者讲一些彝家习俗和持家之道.这顿年饭大约持续一个小时左右,饭后,一家人围火塘闲坐,女人们做些家务活计或逗弄小孩,男人们照例边摆谈秩闻趣事,边喝“转转酒”,亲热和睦直到深夜。
      彝家喝“转转酒”,是男人的世界。几个男人凑在一起,先由长者开始,右手端碗或拿酒瓶,喝一口,用左手掌的掌根轻轻地擦净豌(瓶)口,递给右手旁的下一位,如此轮转,周而复始。喝“转转酒”,有俗定的酒风酒德:喝酒只可浅尝慢饮,切不可狂饮猛喝,表现一种品评美酒的高雅气度,一旦酒碗离唇,即向下传递,显示礼让美德。彝人喝“转转酒”,有酒无菜,谓之“寡酒”。喝酒不吃菜,多以言谈伴酒,意趣助兴。我常在采访拍摄的闲暇,加入彝人喝“转转酒”的聚会,有如古老的酒会,既有浓浓乡情,又有清雅古风。“有酒大家喝”,是凉山彝家共食遗风在酒文化上的一种表现。
      在甘洛彝年节大约三天的节期中,主妇多留家中待客,尤其是年节第二天串酒的日子。串酒,是甘洛彝乡彝年节中风趣而潇洒的活动。一大早,村里的小孩们便率先出动,一群一伙,吆喝着去“串酒”:挨门逐户去品尝家酿的坛坛酒、泡水酒。串酒有明确的规程。串酒的队列来到一户人家院外,便由领头人吼叫一声“野”,大伙应声附合“野”。“野”是彝语中“酒”的意思,告诉年节中留家待客的主妇:“彝年节串酒的人来了,快备酒待客吧!”应付顽皮的孩子,是让他们喝冲淡了的泡水酒,孩子们一人尝一口,又旋风般地跑出院门,向第二家窜去。
      姑娘串酒,常带几分羞怯,吼叫“野”的声音也怯怯的,对于酒,只是尽一种礼数,沾湿嘴唇而已。她们大多与主妇或家中同龄女孩谈女红家常,串门的意味重于串酒。小伙子串酒,来也一阵风,去也一阵风。离人家院门老远,就一连声吆喝:“野、野、野!”大有景阳岗打虎英雄武松的气派,对待以拼赛酒力为乐事的小伙子,主人家常以大碗高浓度苞谷酒来款待。上等的坛坛酒是准备着给老人们串酒时品尝的。彝家“以酒当茶”的习俗,将老者们培养成一个个品酒专家,谁家的酒好不好,他们一尝便知,并且论说评判不休,需要留家待客的主妇小心应付;彝年节中串酒的日子,可谓“凉山彝年串酒时,干村百寨皆醉乡”!
      如今的凉山彝年节,融入了不少新时尚,揉进了不少新内容。看电影、电视,坐车跨县走亲,阖家进城、进宾馆宴客过节,也都是寻常事。凉山彝年节节日生活的质量正在不断提高,呈现出一个山居民族日趋现代的生活走向。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