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儋州古盐田
  • 休闲三亚
  • 伦敦人特写
  • 西方人不讲父母恩?
  • 中医中药在美国
  • 朝拜大峡谷
  • 鬼斧神功大峡谷
  • 发现科罗拉多
  • 走进西南联大
  • 学养深厚大师云集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天文 >>自然地理

    时局危旦 共赴国难<%=id%>


      由于学校在放暑假,也由于西南联大的校友全部都已经从学校离退休多年,身体状况不一,居住分散:有人住在儿女处,有人客居海外。所以,清华大学虽是西南联大校友比较集中的地方,但联系起来还是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不过,在清华大学校办的同志和记者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联系到了81岁高龄的李民范教授。李教授在电话里对记者诙谐地说:“别看我今年81岁了,可在西南联大健在的这些师生里,我还是个小字辈儿呢! ”
      在采访过程中,李老一直强调说自己已经老了,脑筋越来越不好使了。但是,一旦回忆起往事来,李老的思路很是清晰。李老当年本来在上海读高中,但上海沦陷后,不愿做亡国奴的他,中断了高中的学业,跟随自己的哥哥,一路从上海来到了大后方重庆,在重庆一面工作一面学习,后又辗转来到了昆明。在昆明,李老先是在工厂里做工,同时继续自学高中课程,19岁的时候,他以较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南联大工学院。
      最值得李老骄傲的是,在西南联大求学期间,他曾经亲身参加了抗日战争,为抗日救国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那是1941年,陈纳德将军率领的美国“飞虎队”来到了中国,与中国人民并肩对日作战。随后,一批批美国军事志愿援华人员来到了中国,帮助中国军队训练和作战。为保卫国家,西南联大贡献出了一大批有为青年,他们多半充当美国援华人员的翻译以及在要求知识含量较高的技术兵种里服役。1944年,对英语比较精通的李民范在位于昆明拓东路上的西南联大工学院郑重地报名参军,被当时的国民政府外事局录用。李民范穿上了军装,以外事局翻译的身份加入了昆明防空部队。当时的防空部队对于中国军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兵种,士兵们对于高射炮的机械性能掌握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与美国军事教官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李民范就起到了这么一个桥梁作用。而且,他还利用自己对机械知识的了解,与士兵一起研究高射炮的性能和原理。防空部队为保卫昆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此之前,李民范以及其他西南联大的师生都习惯了“跑*”,而防空部队的出现以及“飞虎队”在空中的骄人战绩,使得日本军队的飞机再难像从前一样逞凶了,昆明的百姓和西南联大的师生从此再不用“跑*”了。这里面当然也有李民范的一份功劳。
      李老对自己在防空部队的经历记忆犹新,李老对自己在西南联大的求学经历同样难以忘怀。
      李老说:“当年,我们这些西南联大的穷学生,每天晚上都要到茶馆去复习功课,我们工学院的学生尤其如此,因为工学院的课程非常紧。那时候,昆明的茶馆差不多都让我们西南联大的学生给占满了,我们围着汽灯读书,茶馆成了我们的第二个课堂。”说到这里,李老笑了起来,他说:“想起来就不好意思,记得那时候去茶馆,我们都是几个同学要一壶最便宜的茶,然后让老板娘不停地续水,那种茶本来就没有什么味道,最后喝到我们嘴里已经一点儿茶水味道都没有了。说起来,那时候的昆明人对我们这些西南联大的学生真是特别厚爱。”
      抗战胜利后,李老重新回到西南联大学习。在此期间,他和西南联大的许多同学一起参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学生运动。1946年,西南联大宣布解散,1665名西南联大学生被转往清华、北大、南开继续学习深造,因为西南联大工学院当初是以清华大学工学院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李老遂成为清华大学的学生来到北京,毕业后留校工作直到退休。
      说起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应该从西南联大汲取哪些营养的时候,李老颇为感慨地说:“那时候,西南联大的教学方针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全方位人才,而不是各学科画地为牢,所以,我们工学院的学生也读文学和历史书籍,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同样,文学院的学生也要了解自然科学知识。而现在有不少大学生,学什么看什么,知识面太窄,他们不懂得所有的知识其实都是互通互补的。”
      李老说:“西南联大的精神应该发扬光大,西南联大也应该被更多的人所了解。你们《环球花雨》杂志做了一件好事情,我们就是不能忘了西南联大,更不能忘了当年为了抗日,西南联大所做出的贡献和牺牲。”“当年,我虽然没有直接上前线跟日本人真刀真枪地打仗,可我的不少同学都跟日本人真刀真枪地干了,他们有的就牺牲在了战场上。没错,学生的天职是学习,但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在时局危旦的时候,也要有勇气共赴国难。西南联大给了我知识,同时也给了我勇气,虽然艰苦,但现在想起来,多半都是美好的回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