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一度领先于毛泽东:蒋介石也曾想制造原子弹
  • 宋美龄在美国三十年至少花掉台湾纳税人十亿
  • 张学良二十一年后再见蒋中正
  • 揭开蒋介石晚年生活的神秘面纱
  • 台湾网络歌手再写讽刺陈水扁家庭网络新歌/图
  • 一试定终身?--台湾学生怎么考大学
  • 通达爱国爱民族的台湾著名收藏家王度
  • 台06大学指考开考 75岁老妇与孙辈同堂应考
  • 台湾写真:桃园百年豆干老店的大陆梦
  • 贴身副官披露蒋经国家庭档案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台湾已故油画家李梅树与三峡祖师庙(图)<%=id%>

    来源:华夏经纬网

     

    六月二十九日,台湾已故著名油画家李梅树纪念馆中,李梅树之子李景文其父所绘油画《小憩之女》前。 中新社发 陈立宇 摄

     

    六月二十九日,已故台湾著名油画家李梅树之子李景光在“李梅树纪念馆”中向观众介绍李梅树生前为“三峡祖师庙”所作的《百鸟朝梅》草图(图中铜像为李梅树)。 中新社发 陈立宇 摄

    中新社台北六月二十九日电 题:李梅树与三峡祖师庙

    中新社记者 陈立宇 邹辉

    台湾岛内有大大小小庙宇一万多座,其中一座颇为特别,它不仅与其它寺庙一样是民众信仰的寄托,更兼具艺术教育、文化传承的功能,有“东方艺术殿堂”的美誉,它就是位于台北县三峡镇的祖师庙。

    三峡祖师庙之所以与众不同,别具一格,是因为它的建筑主持者和装饰的设计者是一位著名的美术家,他就是台湾已故的油画家李梅树。可以说,如果没有李梅树,就没有今日如此辉煌的三峡祖师庙。

    李梅树的儿子李景光告诉本社记者,他父亲把后半生的全部精力,都倾注到祖师庙的建设中,前后三十六年,直到一九八三年去世为止。

    三峡祖师庙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也就是一七六九年,因毁于地震和被侵略台湾的日军烧毁,前后两次重建。台湾光复后的第二年,由于旧庙已经残破,地方士绅决议集资重建,于是延请居于三峡镇,毕业自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当时已成大家的李梅树主持其事。

    李景光说,父亲主持建庙的目标一开始就非常明确,就是既要使它具一般庙宇所拥有的宗教信仰的功能,又要融入中国的历史、伦理、文化、艺术,使它兼具教化和审美的效果,成为一座博采众家的艺术博物馆。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李梅树请来了当时台湾建庙的一代宗师陈应彬及其团队前来主持祖师庙的大木结构。又根据其以石为基身,以木为顶盖的特点,请来石雕、木雕名师,如蒋银墙、施天福、黄龟理、李松林、林松等来为祖师庙进行装饰。他还请来名书法家、画家,如于右任、林玉山、欧豪年等提供各自的作品,请匠师雕刻在庙中的石柱和墙壁上。

    对每份图样, 李梅树都亲自修改、审定,时常数易其稿。他为庙中的“花鸟柱”绘制的草图,现在仍存放在“李梅树纪念馆”中。他甚至亲自动手,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打造出了庙门口的一只石狮子,再由匠师细刻。

    李景光介绍说:“祖师庙石雕的代表作,在于中殿正面的三对石柱,最中间的一对为双龙蟠绕的八角柱,其雕刻分三层,精致异常,名为双龙锋剑金光聚仙阵。次一对为百鸟朝梅,图样为我父亲所创作,每柱各有五十只姿态不同的鸟,栖息于一株老梅之上,一对正好两株老梅百只鸟。最外一对石柱为双龙朝三十六关将十八骑,取材自中国古典名著《封神榜》中的故事。雕刻均采透雕法,每一根石柱都须花上一千多个工作日才能完成”。

    据说雕刻至最精细巧妙之处,可以看到五层相叠的结构,匠师雕工之过硬,于此可见一斑。

    祖师庙中殿前的栏杆,系由黑檀木构成,每根栏杆上都刻有精巧的木狮子。与石刻一样,庙中大量的木雕均出自当年无出其右的名家之手,同样为祖师庙的精华所在,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艺术性,可贵的是,三峡祖师庙还有着丰富的思想性。当李景光带着记者前去参观时,一进前殿的门,他就指着右边的一幅壁画说:“这一幅是岳飞出征,是要弘扬他精忠报国的精神”。接着又指着左边的一幅说:“这一幅是木兰替父从军,是要倡导一个孝字,忠孝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坚持的伦理道德。我父亲一直强碉,建庙一定要有教化、善化的作用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功能”。

    正因为如此,“二十四孝”、《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等成为祖师庙石雕、木雕取材的内容也就顺理成章了。

    遗撼的是,由于种种的原因,三峡祖师庙至今仍没有后殿,它的建设,在李梅树去世后就大致停止了,使它犹如一幅残卷,没了续篇。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