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科学家揭示1918年流感高致死率的秘密
  • 日本外交思维的历史诠释
  • 印度重建那烂陀寺 打玄奘牌招商引资
  • 越南著名少将间谍去世 曾打入西贡20余年
  • 德国白银之路:当年中国陶瓷的提款机
  • 末代沙皇之母魂归俄罗斯 丹麦军舰运送棺椁
  • 威尼斯城邦的重合同守信用
  • 与中国争面条发明权 意大利拿神话打文字仗
  • 举头望明月:吉尔吉斯斯坦人不识老乡李白
  • 母系社会停留在印度一角:没有地位的男人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巨奖鼓励种姓通婚 印度能否打破种姓观念<%=id%>


    在一艘游船上,高种姓的一对母子坐在椅子上,而低种姓的一对
    母子只能蹲在甲板上,虽然她们买的是同样的船票。(任彦摄)

    巨额奖金鼓励种姓通婚 千年传统短期难以改变

    在当今世界,西方国家对“印度模式”十分推崇,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然而,熟悉印度的学者指出,数以亿计的印度人不会为此而感到骄傲,因为他们是没有种姓的“贱民”。近日,印度政府宣布,向跨种姓通婚的人颁发奖金,金额为5万卢比(相当于人民币1万元)。但印度社会科学研究所研究种姓问题的拉迪卡博士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跨种姓通婚是对印度习俗的挑战,它往往受到社会的封杀。因为印度是个尊重习俗甚于尊重法律的国家。

    他们遭到了社会的抛弃

    今天,在印度的外国人很难一眼发现种姓的影子。在任何*上都找不到“种姓”,人们也很少公开谈论相关话题。但记者的印度朋友说,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说名字,印度人便知道对方是什么种姓,然后便采取相应待人接物的方法。种姓在印度变成了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禁忌性话题。根据历史传统,印度的种姓从上至下被分为4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前两个是高等种姓,后两个是低等种姓。除此以外,印度的很大一部分人被称为“不可接触者”,俗称“贱民”,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这几个阶层之间,通婚是被禁止的。

    在印度,寻找种姓间通婚的例子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环球时报》记者在新德里费了好大劲,才找到这样一对年轻夫妇。男的名叫拉加斯·辛格,是婆罗门,女的名叫莫妮卡·古普塔,是吠舍。他们两人都来自比哈尔邦的农村,在新德里的尼赫鲁大学一见钟情。他们在大学学的是日语,去年毕业之后在一家日资企业工作,每月工资加起来有6万卢比。两人今年4月结婚,现在在新德里租房生活。

    记者问:“你们结婚顺利吗?”拉加斯双肩一耸,两手一摊,无奈地反问:“能顺利吗?”据他透露,他们的婚礼是秘密进行的,因为一旦父母知道他们准备结婚,便会想方设法加以阻止。男方父母一直强烈反对拉加斯与莫妮卡来往,认为这辱没家风,要是儿子娶这样一个低种姓的女子回家,更是大逆不道。女方父母也不同意这种关系,他们主要是担心女儿日后被歧视,甚至被抛弃。但两人不顾父母反对,在父母均不知情的情况下举行了婚礼。他们在新德里举行的婚礼,只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参加。说起当时的冷清场面,拉加斯有点伤感。他说:“要是我在同一种姓内部娶一个姑娘,在家里举办传统婚礼,至少会有2000多人参加。”婚后不久,男方父母知道了这件事。拉加斯叹了口气,“我爸说,从此不认我这个儿子,不准我和妻子踏进家门。我妈差点气死,心脏病复发,现在就在新德里的医院看病,但就是不让我们去探望。”莫妮卡也是一脸忧伤地对记者表示,她父母到现在还不知道她结婚了。不仅家人反对这桩婚姻,就连亲戚朋友也对他们另眼相看。拉加斯说:“以前很多亲戚来新德里都找我,现在没有人登过我家的门;过去有很多朋友经常约我一块吃饭,现在几乎没有一个邀请的电话,一切都变了。”但他认为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他说,即使整个社会都抛弃他,他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有一个好妻子。“感情是最重要的,让种姓见鬼去吧!”尽管蔑视种姓陋习,但他还是承认,跨种姓婚姻会有很多实际困难。

    虽然感觉自己被社会抛弃了,但拉加斯夫妇仍是幸运的。今年5月,在印度孟买附近的帕尔嘎镇,1名青年杀死了他的姐夫。这名青年名叫迪利普,他杀死姐夫的唯一动机就是因为姐夫是低种姓。迪利普一家人是婆罗门,但他的姐姐却爱上了邻居小伙普拉布。普拉布一家人是吠舍,经营着一个牛奶场。两人偷偷相爱了8年,最后不顾所有人的反对步入婚姻殿堂。就在他们的蜜月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弟弟迪利普伙同另外两名亲戚用菜刀砍死了普拉布。最后,凶手被判处死刑,但恩爱夫妻却阴阳相隔。像这种极端的例子在印度,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还有很多。拉迪卡博士对本报记者说,杀害跨种姓通婚的男女,特别是低种姓的一方,在印度传统社会看来是一种“义举”,*者不是被视为罪犯,而是被当作英雄,因为他维护的是一种延续了几千年的制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