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康有为的乌托邦世界(图)
  • 清朝一代名相陈廷敬
  • 蒋介石两次拒接收琉球 事后醒悟大为后悔
  • 台独领袖彭明敏逃美 美中台领袖都头痛
  • 长缨在手 何时缚苍龙-毛泽东笔下的平仄长征
  • 总设计师称谓的来龙去脉
  • 孙中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 台湾前外交次长曾主张中华台湾共和国
  • 康生死前揭发江青、张春桥的真实用意(图)
  • 古代的国营妓院:始于春秋废于雍正年间(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三祖两战:黄帝在张家口/涿鹿一统天下<%=id%>

    上古时期,中华民族三大人文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在涿鹿发生“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最终黄帝合符一统天下。滥觞于黄河之滨的华夏五千年文明,在桑干河畔得到空前宏大。

    史学定论:千古文明开涿鹿

    五千年前的涿鹿今何在

    五千年前,黄帝在哪里融中华民族一统天下?

    五千年后,炎黄子孙到何处寻找龙民族之根?

    涿鹿,太行山余脉与燕山余脉群山环抱,桑干河从这块盆地由东向西流过。在这片古老的土地,历史上有许多史学家躬亲山水,又青灯黄卷从浩繁的史籍中寻找中华始祖的远古踪迹。从早期的《逸周书》到《黄帝四经》,从西汉太史公司马迁亲自“北过涿鹿”而著述《史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采写《水经注》,到清代保安知州杨桂森撰写《矾山考古记》,史学家们考察后认为:涿鹿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针对现代文化学术界“涿鹿究竟在今何处”的地望①争论,上世纪90年代,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北省社科院、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民政府等单位,会聚海峡两岸的著名专家学者,在河北省涿鹿县矾山镇两度举行三祖文化学术研讨。考古学家、史学家们实地考察了涿鹿县境内的黄帝城、阪泉、蚩尤城、蚩尤泉、北魏祭黄帝的温泉行宫等古文化遗址,并鉴赏了黄帝城出土的仰韶文化②彩陶、龙山文化③篮纹灰陶,以及龙山时期扁平穿孔磨光石钺等礼器。经过论证论辩,得出真实的历史结论:其一,涿鹿地望从《史记》确认直至今天,“冀州涿鹿”概指今河北省涿鹿县。曾发生在此地的“阪泉之战”、“涿鹿之战”是为信史。其二,炎帝、黄帝、蚩尤在涿鹿兵争、会盟和融合,中华民族从此开始步入文明时代。其三,“涿鹿之战”后,黄帝被推举为天下共主,但黄帝、炎帝、蚩尤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上述学术结论得到我国苗族、彝族、壮族等少数民族的承认。

    ① 地望:又称郡望,是名门大族所特有的标志其身份的籍贯,本文中指地理位置。

    ② 仰韶文化:主要发现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约存在于公元前5000至公元前3000年,持续2000余年,是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③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于公元前2900年至2000年,主要分布于黄河中游一带。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黄帝统一天下 涿鹿建都城

    据史籍记载,距今四千六百年前,黄帝部落、炎帝部落与东夷蚩尤九黎部落,在今河北张家口的“涿鹿之野”、“阪泉之野”发生征战。三祖两战,以轩辕黄帝得胜告终,炎帝归附黄帝,蚩尤战败被杀。战后,黄帝继续南征北战,“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东至东海,西至空桐,南达长江,往北驱逐荤鬻部族,最后“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史记》有明确记载,黄帝在涿鹿的山脚下建造都城。当时,黄帝召集天下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在涿鹿会盟,合符契瑞,实现了中华民族“万国和”的空前大统一。炎、黄两族和部分九黎族结成一体,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

    涿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

    “千古文明开涿鹿”,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肯定了《中国上古史演义》中的这一名句。涿鹿是黄、炎、蚩三祖共同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是中华儿女寻根认祖的重要圣地。涿鹿古战场现已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祀、拜谒的圣地。《史记》记载,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幸涿鹿,谒黄帝庙”。北魏拓跋鲜卑皇室在涿鹿建造行宫,用于祭奠黄帝。明朝元帝、太武帝、文成帝都曾亲临涿鹿黄帝祠祭奠。上世纪初叶,孙中山先生手书《祭黄帝祠》:“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毛泽东在《祭黄帝祠赋》中也有称颂黄帝“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涿鹿奋战,区宇以宁④”的绝句。近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纷纷到涿鹿寻根祭祖。

    ④区宇以宁:为了疆土境域的安宁。区宇,疆土环域。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