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学者称平顶山惨案是屠城血案
  • 唐朝人的离婚协议书 境界之高今人不及
  • 探访中国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图)
  • 红墙医师细述主席临终一刻
  • 高岗:从小正统的代表到党内野心家(图)
  • 张居正:人亡政息的救时宰相
  • 王光美细说往事:与刘少奇主席的缘份
  • 听王光美说刘少奇(图)
  • 被无限上纲的王光美的旗袍与项链(图)
  • 厨子于八与德国粮台——关于清末腐败的想象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胡适与中共的恩怨纠葛<%=id%>

    1936年,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面对来自大洋彼岸的新闻记者斯诺,毛泽东在谈到自己早期的人生经历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新青年》是有名的新文化运动的杂志,由陈独秀主编,我在师范学习的时候,就开始读这个杂志了。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这段话真实地反映了青年毛泽东对胡适的印象。

    1945年4月25日,以宋子文为首席代表,胡适、董必武等一批具有外交影响的知名人士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在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制宪会议。会议期间,受毛泽东的委托,董必武代表*党一方,争取胡适在战后民主建国过程中的支持。

    7月1日,蒋介石政府派出了国民参政会代表傅斯年等5人访问延安,商谈国共两党合作之事。蒋介石之所以派出傅斯年,是想利用他与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时的旧交,劝说毛泽东。而毛泽东则就势再次通过傅斯年向远在美国的胡适转达问候,争取他对*党的支持,并想通过傅、胡,取得美国朝野对中国*党的支持。

    后来,傅斯年通过报纸转达了毛泽东对胡适的问候。

    其时,胡适正与宋子文、顾维钧等,在美国参加联合国制宪会议。8月24日,胡适意兴大发,在纽约给毛泽东拟一中文电报,托王世杰在毛泽东于8月29日到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时,面呈毛泽东。在电报中,他要中共学英国工党,放下人民武装,这对于坚信“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党人而言,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1945年9月6日,胡适被正式任命为北大校长,这成了胡适与国民党走到一起的最重要的桥梁。1946年7月5日,胡适从美国回到上海,受到国民党党政要员,包括蒋介石、孙科等人的热情款待。因此,国共两党相争,开战在即,胡适倾向于国民党当局。

    胡适是清华出身,但一生又对北大充满深情,他在北大的地位是公认的,特别是抗战结束后,几乎所有的北大教授都希望胡适尽快回到北大。胡适的得意学生、地下党员、当时清华大学教授吴晗投奔解放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接见,吴晗向毛、周谈到北平地下斗争及高校情况时,毛泽东说:“只要胡适不走,可以让他做北京图书馆馆长!”

    北京大学著名学者邓广铭和季羡林对此均有回忆。邓广铭在《我与胡适》一文中曾提及:“当时还有些传言,说*党要他(指胡适)做北平图书馆的馆长,他听了表示怀疑,说:*党能让我做图书馆的馆长吗?”

    吴晗、邓广铭、季羡林分别是胡适的学生、助手、下属,他们的回忆相互印证,应该是可信的,而且,胡适这样资望的学者,加之无党无派的身份,也完全符合中共统战标准。

    但胡适对这些却大不以为然,“不要相信*党员的那一套”。结果,于是中共中央便在后来宣布他为“战犯”。

    12月15日在北平南宛机场,蒋介石派专机将胡适运出被*党军队重重包围的北平城……

    194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胡适的老朋友、史学家陈垣《北平辅仁大学校长给胡适的公开信》。这封公开信主要内容有:(1)陈垣介绍了他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感受:“人民在自由的生活着,青年们自由的学习着、讨论着,教授们自由的研究着。新生的力量已经成长,正在摧毁着旧的制度。”(2)陈垣自己作为旧时代过来的学者,对新社会新事物的价值认可与接受:“我认清了我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容易犯的毛病,而且在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改正”(3)劝胡适回到新社会。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