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历史专家:日本人想要的 不仅是土地和财富
  • 中国学者称平顶山惨案是屠城血案
  • 唐朝人的离婚协议书 境界之高今人不及
  • 《口述历史》:非同寻常的1976
  • 《口述历史》:毛泽东去世公开报道的背后
  • 九九事故:毛泽东主席逝世公开广播的背后
  • 刘少奇追悼会 邓小平对王光美说是喜事
  • 李鸿章:大清国的裱糊匠(图)
  • 九一八当夜不抵抗政策的责任争议
  • 蒋介石向张学良下过不抵抗命令吗?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探访中国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图)<%=id%>


    工农兵大学生在图书馆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持续七年的工农兵学员招生成为历史。而1976年的那一届,也就成为了最后的工农兵大学生。本文记述了复旦大学中文系7611班的故事。他们承载着那个特殊年代的光荣与骄傲,也背负着因形势变迁带来的种种心理包袱。

    在路上

    推荐上大学

    1977年1月的一天,在江苏生产建设兵团苏北某农场,天还没有亮,某连副指导员林锡琦就上了团部的车,踏上了回家之路。

    1969年3月,16岁的林锡琦和她满怀革命*的同学们,从江南小城的省重点中学,来到这个荒凉的苏北平原。

    1970年初,全中国的新闻媒体上开始回顾起毛主席1968年7月21日的指示,“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要无产阶级*挂帅,要从有实践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于是,作为文明与野蛮在那个特殊时期斗争与妥协的产物,“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这一年,全国首批招收工农兵学员4万余人。肩负着“上大学、管大学、用毛泽东思想改造大学”神圣使命的工农兵学员,成了时代的宠儿。

    1973年,推荐上大学已经进行到第四年了。这一年推荐上大学时,林锡琦和三四个排级干部都被推荐上去。这时,连队里召集排级干部开会,说农场的广阔天地需要骨干,干部应该带头留下来。那是一个思想单纯的年代,林锡琦放弃了考试。上大学的梦破灭了,生活还是年复一年,农场一直在亏损。似乎知青干活干得越多,亏损就越厉害,林锡琦特别不理解。

    1976年这一年的推荐上大学,先是班排推荐,然后是连队推荐,农场组织了相对严格的考试。这年冬天,林锡琦终于拿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来自五湖四海

    1977年2月25日晚上,复旦大学四号楼灯火通明,那个后来被称为中文系7611班的76级文学评论专业,55个同学基本上到齐了。和往届工农兵学员一样,他们的*面貌较好,文化程度则参差不齐。
    比往届工农兵学员幸运的是,他们在长期的知识饥渴之后,赶上了一个好的学习机会,虽然在其后的日子里,这种光荣一再被77级的光芒掩盖,被厚重的历史烟尘遮蔽。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