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土地政策
  • 明初酷刑
  • 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及其原因
  • 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
  • 史前文明系列之埃及金字塔:
  • 七千万年前的食草鹗
  • 揭开成吉思汗墓穴之迷
  • 埃及艳后和她的水下王国
  • 古代迦勒底人,巴比伦人与希腊人的星象
  • 世界十大宝藏之迷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法律] 西周诉讼审判制度<%=id%>

    1、西周的诉讼程序

    (1) 西周时民事诉讼为“讼”,刑事诉讼为“狱”。 诉,指告诉,告劾。

    (2)无论民事或刑事案件,大抵都要由原告提起诉讼。轻微案件,可以口头起诉,比较重大的案件则要交文字书状。刑事案件的书状叫“剂”,民事案件的书状叫“傅别”(西周的债务契约也称为“傅别”)。

    (3)起诉时要交诉讼费,否则不予受理,或判处败诉。

    (4)当事人起诉并交纳诉讼费三日之后开庭审理。开庭时,要把当事人双方都传唤或拘提到庭,一方故意不到庭,则以败诉论。但大夫以上的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妻子,可以不亲自出庭受审,而委托代理人出庭。

    审理时,以五声听狱讼。

    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种方法,始于西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5)判决。判决要依据法律,没有法律则依据判例。判决要由司法机关制作法律文书,还要向当事人宣读。

    (6)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允许上诉。有上诉期。

    2、司法官

    司寇:商、西周的司法官。商在中央设司寇,掌管刑法。至西周、司寇又具体分为大司寇和小司寇。大司寇是中央最高司法官,除负责司法事务外,还负责制定和修订法律。小司寇是中央直辖地区的最高司法官,其主要职责是“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

    但需注意:司寇在秦汉时是秦、汉的徒刑。秦时服刑期限不明,汉时为二岁刑。

    3、“凡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是什么意思

    答:指大夫以上的奴隶主贵族和他们的妻子,可以不亲自出庭受审,而委托代理人出庭,借以维护他们的尊严。

    4、西周的审判原则

    (1) 三刺:西周的审判原则。三指三等受审讯的人;刺指审判及执行判决。

    (2)三宥:西周的审判原则。宥指减刑,三宥是三种可以减刑的条件:

    一宥不识——无知识。

    二宥过失——无意。

    三宥遗忘——忘记。

    (3)三赦:西周的审判原则。赦即赦免。三赦是三种可以赦免的人:

    一赦幼弱——七岁以下幼童。

    二赦老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

    三赦蠢愚——白痴。

    5、“明德慎罚”思想的产生

    西周初期统治者以殷纣滥施酷刑为鉴,确立了德治理念,并作为治国基本方针。进而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明德慎罚”思想的主要内容

    (1)西周“明德慎罚”,是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与法律指导思想

    明德,指倡导本阶级伦理道德并用“忠”、“孝”等道德观念教化灌输百姓,使社会成员的头脑中形成预防犯罪的精神堤坝,有效地遏制犯罪。慎罚指在适用法律与实施刑罚时,保

    持克制与审慎。除不得不杀的重大罪犯外,一般都可以宽缓处理。

    (2)西周“明德慎罚”思想,奠定了中华法系治国的基本的理念

    西周统治者提倡“明德慎罚”,实际上,创造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相互结合的治国理念与治国模式。它区别于东西方同期国家的宗教与法律结合的治国方式,具有原生的中国法律

    文化的特色。这一思想的确立,影响了中华法系的二千余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观念。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