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土地政策
  • 明初酷刑
  • 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及其原因
  • 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
  • [法律] 西周诉讼审判制度
  • 西周所有制与分封
  • [行政]东汉时期的行政区
  • 北宋的人均GDP估计达80美元
  • 唐五代的童子科
  • 清代中央机关简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唐太宗经营河西走廊略述<%=id%>

    唐太宗经营河西走廊略述
    — 兼谈唐初关于内地与边疆关系的争论

    摘要:本丈论迷了后太宗李世民对河西走廊一带的经曹方略和县体举措,以及围烧这一经营活动在朝廷内部所展开的论争.文章认为,李世民着眼于经营河西、开发西北的*实践,表现了他高人一筹的远见和智慈。

    关助词:唐太宗.突厥,河西走廊,争夺战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玄奖法师结侣上表,乞往天竺求经,有诏不许。当时的唐太宗,虽然志在开发西域,惟其“时国政尚新,疆场未远,禁约百姓不许出蕃。为了扫清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开发大西北,太宗经历了近30年的艰苦经营,其过程不仅与国力的复兴,边帅的任用相关,也与朝廷中关于内地与边疆关系的争论紧密相联。本文欲就上述问题略作探讨,以就教于有关专家学者。

    向达先生说:“从汉武帝收河西于版图之内,一以绝匈奴之右臂,一以建立通西域诸国之走廊。通海以前二千年来,中国与外国在*上经济上以及文化上之交光互影,几无不取道于此”。[2]这条走廊,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丝绸之路”.主要是绿洲之路的必经之途。隋时,西域诸国多至张掖与内地互市,隋朝使者到达厨宾、史国,高昌、伊吾等国有使者人朝。

    隋末唐初,分布于漠北广大地区的东突厥,支持河西李轨、秦陇薛举、朔方梁师都等割据势力,威协关中,进逼京师长安。“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故当唐代中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取维持现状之消极政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藉保关陇之安全为国策”。131因此,唐朝(尤其是唐初)的统治者,既要巩固关陇地区,又要开拓西北边疆,而经营河西走廊,则是执行这一国策的重要环节。

    武德初,由于国力未固,关陇不宁,李渊父子不得不屈事突厥,以便各个击破薛举父子及李轨等,以铲平河西、秦陇的割据势力。但是,在李渊执政的9年中,河西走廊很不安宁。东突厥从北侧多次进攻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今甘肃张掖)、兰州、渭州(今甘肃陇西)、陇州(今陕西陇县),抢夺财物,掠居民为生口。武德后期,突厥领利可汗与其侄突利可汗举国人寇,大掠朔州(今山西朔州),袭击太原。又军趋武功,直逼渭水,京师长安戒严。居于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则从南侧多次骚扰崛州(今甘肃眠县)、挑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西南)、叠州(今甘肃迭部)、都州(今青海乐都)、廓州(今青海尖扎县北)。吐谷浑的骚扰,虽没有构成类似东突厥的严重威胁,但也是去西域路上的不安定因素。太宗决心肃清西北边患,疏通河西走廊,以保障关陇的安全。

    太宗曾借拒绝李渊宠臣裴寂的无理耍求之机,公然指责“武德之际,政刑纸缪”, 对其父执政时“纲纪紊乱”表示不满。他虽欲拨乱反正,但一上台就面临连续3年自然灾害。据《资治通鉴·唐纪九》载:“(贞观)元年,关中饥,米斗直绢一匹;二年,天下蝗;三年,大水。上(太宗)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磋怨”。

    反映了素来具有巨大承受力的百姓对新上台的君主寄予了新的希望。太宗的确也采取了一系列“抚民”的措施。如:并省官吏,革“民少吏多”之弊;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公;省东都之役;罢封禅之议;娠恤内地灾民及边疆受扰之民;赎回被掠之人口等等。到贞观四年(630年),这些措施已初见成效。“是年,天下大捻。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表明内地的社会生产得到恢复,人民生活趋于安定,以关陇为中心的唐朝统治已经巩固。改变西北边疆被动局面的时机已经成熟。

    是时,中亚一带及我国新疆地区均受西突厥的统治。正当西突厥统叶护可汗被其伯父莫贺咄杀,莫贺咄自立为可汗。统叶护之子睦力特勒被部众拥立为可汗,与莫贺咄相攻战。原被西突厥统治的西域诸国皆叛,西突厥无暇东顾。此时,又适逢东突厥“政乱,,,“国人离散”。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有隙,对突利实施拘留与鞭挞,突利乃表请人朝。部分东突厥部众北投薛延陀,推其侠斤夷男为首领,唐朝封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颉利更加孤立,又遇严重自然灾害,“会大雪,平地数尺,羊马多死,民大饥”。 颉利不恤部民之苦,于贞观三年(629年)又大举进犯河西。于是,太宗派出大军,分道出击。次年三月,颉利被俘,东突厥败亡。其部众内徙者十余万口。

    如何安置内徙的突厥部众,太宗召集群臣“议安边之术”,以讨论处理突厥和安定边疆的政策[61。太宗最后采纳温彦博的意见,置其部众于黄河以南的朔方之地。由于有突厥部众向西奔走,散布于伊吾(今新疆哈密)之地、太宗以凉州都督李大亮为西北道安抚大使,“于破口贮粮,来者贩给,使者招慰,相望于道。从河西到伊吾的道路上,出现了一派“胡”汉互助互济的繁忙景象。西突厥所属伊吾城主,举其七城来降,太宗在其地置伊州,作为经营西域的出发点。

    在太宗即位之初,吐谷浑王伏允曾遣使来朝,使者未还,大掠都州而去。其后,为其子尊王求婚,太宗许之,令其迎亲,尊王不至。又发兵骚扰兰州、廓州,拘留唐朝过路使者鸿肪垂赵德楷。太宗遣使招谕,往返十余次,伏允仍不悔改,并大掠凉州。是时,党项酋长拓拔赤辞与伏允“腹心相寄”,抗拒官军。据《旧唐书·刘师立传》载:“党项首领拓拔赤辞先附吐谷浑,负险自固”。岐州都督刘师立遣人为陈利害,赤辞遂率其种落内属,太宗甚嘉之,拜赤辞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氏。吐谷浑王伏允益感势孤。贞观九年(635年),李靖等人率大军讨吐谷浑,伏允累败,穷整*。其子慕容顺来降,太宗封为西平郡王,授趁胡吕乌甘豆可汗。在关陇毗邻的河源之地,复立吐谷浑之国。可见,太宗经营西北边疆政略之要旨,主要不在拓地,而在于开通西域之路。这点,连黄门侍郎褚遂良也不太理解。

    西突厥仍是唐朝开通西域的主要障碍,其处月、处密部与高昌王连结,阻拦焉香修复直通敦煌的碳路,抢掠焉奢人口,焚烧庐舍,拘留西域诸国赴唐朝的便者。贞观十三年(639年),太宗遣侯君集、薛万均等率军讨高昌,高昌王文泰闻唐军抵FRI口,忧惧发病而死,其子智盛开城门出降。太宗在高昌(今新疆吐鲁番东南高昌废址)置西州,又于交河城(今吐鲁番西北雅尔湖乡附近)置安西都护府,留兵镇守。时西突厥遣其叶护屯兵于可汗浮图城,亦惧而来降,以其地置庭州(今新获吉木萨尔县北破城子)。考古工作者曾对高昌、交河及庭州故城遗址作过考察,认为高昌故城的平面布局,与唐代长安城的平面布局有相类似之处;交河故城显然也是模仿唐长安城的布局而设置的;而庭州故城之外城可能始建于唐初。

    可以看出唐朝军民曾在这里进行过艰苦的营建。考古工作者从清理吐鲁番阿斯塔那部分墓葬,所见出土的唐代带墨书题记的布、绢,即涉及河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剑南道,反映了唐代内地与西北边疆密切的*经济关系。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