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北洋水师巡洋舰超勇号介绍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北洋水师装甲巡洋舰来远号介绍<%=id%>


    1887年尚未回国的“来远”舰,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桅杆附近舷侧的舰名。(照片收藏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编号Q41321)


    装甲巡洋舰(steel armoured cruisers) 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造价共计1739761两银,二舰为同级姊妹舰,“经远”于1887年1月3日下水,“来远”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2舰与“致远”、“靖远”、“左一”一起回国,加入北洋水师。该型舰是德国造舰史上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开始。

    舰船资料:“经远”、“来远”属同级舰,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动力采用2座3胀往复式蒸气机、4座圆式燃煤锅炉(每座重38吨),双轴推进,功率5000匹马力、航速15.5节(“来远”为15.3/4节)、载煤量320-350吨,水线带装甲厚9.5-5.1寸,装甲甲板厚3寸(倾斜处)/1.5寸(平坦处),炮座装甲厚8寸,炮盾厚1.5寸,司令塔装甲厚6寸,全舰编制202-270人,管带为副将衔。 

    主要武器:双联克虏伯210mm前主炮1座(每门炮重10吨,22倍口径)、1880年式克虏伯150mm炮2门(每门炮重4.5吨)、75mm克虏伯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0mm哈乞开斯炮1门、37mm5管哈乞开斯炮5门、18吋鱼雷发射管4具(3具可转动,另外1具为固定式水下鱼雷发射管,位于舰艏撞角下方)。

    舰史: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1月(中法战争刚刚结束),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许景澄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此二舰 ,派曾宗瀛、裘国安、黄戴监造。这次订购在英德两国海军部之间引起一场技术上的激烈争论,这次论争引起德国首相俾斯麦(Bismarck)关注。他指示伏尔锵船厂:“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该型舰原定用于台、澎防务,后因中法关系缓和,清政府为加快北洋海军建军考虑,改留用于北洋水师。两舰都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经远”舰在管带林永升指挥下奋勇作战,在被日舰重创后该舰奋然撞向日舰,意与其同归于尽,不幸被日舰鱼雷击中要害逐渐下沉,该舰官兵拒不弃舰仍向日舰发炮不止,直至完全沉没,全舰231名官兵为国献身。“来远”舰在黄海大战中遭重创,其后又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于1895年2月6日清晨在威海卫港內被日军第一鱼雷艇队偷袭击沉。

    军官: 

    “来远”管带邱宝仁北洋海军右翼左营副将(以花翎补用游击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

    “来远”帮带大副林文彬,福建闽侯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来远”驾驶二副谢葆璋,福建闽侯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来远”鱼雷大副张哲荣,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来远”鱼雷大副徐希颜,江苏吴县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来远”枪炮二副唐春桂。

    “来远”船械三副蔡灏元,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甲午战前调任“广丙”驾驶二副。

    “来远”船械三副邱文勋。

    “来远”舢板三副戴锡侯。

    “来远”总管轮任廷山,机匠出身。

    “来远”大管轮许德和,机匠出身。

    “来远”大管轮陈景祺,福建长乐人,学徒出身。

    “来远”大管轮梅萼,机匠出身。

    “来远”二管轮陈国珍,机匠出身。

    “来远”二管轮詹成泰,甲午战前调任“广丙”大管轮。

    “来远”二管轮陈天福,机匠出身。

    “来远”三管轮杨春燕,机匠出身。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