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平型关
  • 中国历代武士服装
  • 野战攻城火器与战船的详细资料
  • 中国古代兵役制度
  • 晚清绿营军制及其变迁
  • 战国都城形态的东西差别
  •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 [行政]东汉时期的行政区
  • 古代中国的都城
  • 唐蕃边界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喜峰口关<%=id%>

    喜峰口是燕山山脉东段的隘口,古称卢龙塞,路通南北。汉代曾在此设松亭关,历史悠久。东汉末曹操与辽西乌桓作战,东晋时前燕慕容儁进兵中原,都经由此塞。后易名喜逢口。相传昔有人久戍不归,其父四处寻问,千里来会,父子相逢于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葬于此处,因有此称。约至明永乐后,讹称为喜峰回。明景泰三年(1452)筑城置关,称喜峰口关。今通称喜峰口。

    喜峰口关故址在今河北省遵化县东北,燕山区大河——滦河出口的东南边。关城依山靠水,北倚长城,形势雄壮。城周长1.5公里,关门上有楼高四丈(约合今8米余),名曰镇远楼。又削山为壁,豀峪蹊径,凡人迹可通之处,尽筑城墙与万里长城相接。明嘉靖年间,更在关口处建“来远接”,据说可容万人(为都御史胡守中所建,史称胡出塞尽斩辽金以来松木百万以建此楼),后为滦河洪水所冲没。今城与关楼亦俱倾圮,但从遗址可推知其当年之雄要。

    喜峰口关周围是一片低山丘陵,海拔高度由南200余米,向北升高至I000余米,地形突兀,交通困难。由滦河所形成的谷道使成为南北往来的天然孔道。喜峰口关处,左右高崖对峙,地形险要。由此出关折东趋大凌河流域,北上通西辽河上游及蒙古高原东部,向西南经遵化和冀北重镇蓟州(今蓟县)可至北京。这条路径向来是从河北平原通向东北的一条交通要道。喜峰口关扼此要道咽喉,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古时喜峰口一带是汉族与北方及东北方民族交往频繁之地,历代有兵戍守,唐时这里叫卢龙塞。

    唐诗人高适在《塞上》诗中有“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之句,可见当时统治者对这个地方的重视。明初,喜峰口关是京都与长城外大宁都指挥司联系的中转站,也是其后蒙古兀良哈部入贡的必经之路。

    喜峰口北面约10公里,今河北省宽城县西南的滦河东岸有松亭关。大约由喜峰口迁汉松亭关至此。契丹辽时,契丹人来往于燕京与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之间多经此。

    明时行人出喜峰口至大宁,舍此道莫属。这关依山傍水,地势极险要。古人称它有“嵯峨虎豹当大关,苍崖壁立登天难”之势,易守难攻。松亭关和喜峰口关都邻近京畿,是明时北京安全的保障。自永乐年间废除大宁都指挥司后,松亭关亦随之奔守,这给明朝带来很大的后患。

    明洪武二十年(1387)大帅冯胜奉命北讨亡元蒙古残余势力,兵出松亭关。

    建文元年(1399),燕王棣举兵造反,朝廷命大宁帅刘贞引兵入松亭关,驻沙河攻遵化。燕王派兵援救遵化,刘贞等退保松亭关。后来燕王要取大宁,他部下诸将说,取大宁必经松亭关,那里地势险要,又有重兵防守,恐难攻下.于是燕王率军绕道袭取大宁,于回军南下时才占领松亭关,从此消除了北面的威胁。

    明代自永乐以后,国势渐弱。原来内附于明的东北一些部族,纷纷脱离明朝自立。明宣德三年(1428),长城外的蒙古兀良哈部也叛,明军出喜峰口,大败兀良哈部于宽河。

    嘉靖十年,原属于大宁都指挥司管辖的兀良哈三卫(朵颜、泰宁、福余),欺明软弱,又连兵犯喜峰口。万历时朵颜卫再犯喜峰口。这时明的防御力量有所加强,蓟镇总兵戚继光率军出青山口从侧面袭击朵颜兵,把他们打得大败。

    喜峰口关东北面有一小城称徐太傅城,相传为中山王徐达所筑。年代虽已久远,至今却仍十分坚固。远望之犹如镶嵌于燕山群山中的一块碧玉,悬崖陡耸,环境清幽,自昔为名胜地,今可辟为旅游场地。

    现在喜峰口有公路通南北,它仍不失为燕山东部地区的南北交通要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