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平型关
  • 喜峰口关
  • 玉门关
  • 娘子关
  • 雁门关
  • 偏头关
  •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 [行政]东汉时期的行政区
  • 古代中国的都城
  • 唐蕃边界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榆林塞<%=id%>

    榆林塞就在现今的陕西省榆林。战国时期,北方边塞之地多植榆为围栅。秦统一中国,北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后,在这里栽植很多榆树,榆林塞之名大概由此而来。以地处榆溪(今清水河)之畔,亦称榆溪塞,成为秦北边一戍守地。隋时以此地为中心筑起长城,遂成为隋长城的要塞。

    明永乐初,为防止蒙古势力侵扰,在此置寨,正统年间建堡,成化七年(1471)再置卫,同时延绥巡抚都御史徐子俊征发民工在隋长城基础上修筑榆林边墙(即长城)千余里,以增强这里的防务。次年,在榆林堡北扩建新城,称北城,旧堡称南城。榆林城已具相当规模。九年,长城九边之一的延绥镇(相当于现在的大军区)治所徒迁至榆林城。从此,榆林成为明代边防重地。后来,榆林城又经扩建。由于战火,榆林古城墙今多已不复存,仅可见遗迹。现在的榆林城是后来建的新城。

    榆林,地居黄河河套之南,北接内蒙的鄂尔多斯,两傍黄河支流无定河的上源榆溪。东扼雁朔(晋北),西卫宁夏,南蔽秦陇(关中和陇东),战略地位重要。历史上明朝最重视这里的防务。

    明代,自成祖以后,国势逐渐转弱,蒙古骑兵不断南下侵扰,先时着重在长城中段分头进扰,后来竟深入河套地区,蹂躏陕北和山西。成化年间,榆林一带的长城就因此修筑起来。当年,榆林镇防守范围,东起黄河边的黄山川,西至定边营(今陕西定边县花马池)绵延600公里,墩堡墙台东西连络,横截河套之口。内部又修筑夹道,便于互相交通和联系,守备严密,在军事防御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回顾榆林的历史,北宋时,榆林是宋与西夏反复争战之地,城南榆溪河畔的罗兀城就曾是两军交锋厮杀的战场。

    明代中叶以后,明军与蒙古兵常在这里交战。

    天顺年间,蒙古阿罗公然出入河套驻牧,并常引诸部内犯。

    弘治十三年(1500),蒙古鞑靼火筛吉囊部居然入居河套,犯延绥神本堡。第二年又犯花马池,明都指挥五泰战死。火筛部又犯固原,大掠韦州、环县、灵州(今宁夏灵武)等地。十八年,火筛诸部又围灵州,入花马池,掠韦州、环县。后来在正德、嘉靖年间,火筛部继续犯过,陕北、河东地区,每年遭受蹂躏。 

    古代的榆林不但是军事重地,也是边疆贸易的中心和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交会和交流的地方。附近有不少与此有关的名胜古迹。榆林城北约5公里有镇北台,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为了保护蒙汉交易市场而建立的。台高四层,周长130米,面积5O50平方米,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气势最为磅礴的墩台。东连长城,环绕红山,控南北咽喉,锁长城要口,巍峙于鄂尔多斯毛乌素沙漠之边,俨然是一座巨大屏障。登临台顶眺望,榆林城景,尽收眼下。 

    离镇北台西不远,沿清水河岸有名胜红石峡,由红砂岩构成,故名。两侧岩壁势如刀削,高10余米.凿石为窟,共44窟。据碑石记载,此处曾是宋元间一所名刹,叫红山寺,系由西夏二国王的陵墓建成。随着历史的变迁,今人称之红石峡。石壁上有许多古人题字题词。几百年来,红石峡曾名冠边塞,不少达官文人来到榆林,必先到这里吟诗作赋,偶有佳句丽章,便把它镌刻在石崖上。现为众人喜爱的游览胜地。

    榆林城东6公里处又有一座开凿在山丘峭壁上的万佛寺石窟,窟中存上千尊浮雕石像和优美的壁画,至今年代无考,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无定河边还有十一世纪西夏王朝开凿的悬空寺,寺庙悬在半山腰间,浑然无成,险峻秀美,具有建筑艺术和考古的价值。

    现在榆林有公路北通内蒙古伊盟,东通山西,西至宁夏,南达关中,来往方便。这里仍是陕北的交通要冲和战略要地。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