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土尔扈特回归
  • 中国古代著名少数民族的下落
  • 中国各省区人血统之主要来源
  • 基诺族
  • 河西大族折氏
  • 藏族酒俗
  • 宁古塔
  • 中国历代疆域图
  • 九州华夏中国
  • 大运河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哥」: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遗产<%=id%>

    在现代汉语中,「哥」是最普通的兄称,几手遍及所有方言;其实它的涵义远超越家庭亲属之间而渗透到各种社会阶层,例如清季有「哥老会」,现在方言流行语有「哥们」,甚至手提无线电话也被称为「大哥大」,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然则「哥」字的来历究竟如何?

    从甲骨文起,「兄」便是汉语对哥哥的标准称谓,而「哥」作为「歌」之本字,原来绝无亲属之 义。这一局限从唐朝起被「哥」打破,以后「兄」每下愈况,今天只剩下兄弟、父兄等词组其它 基本已是「哥」的一统天下了。海内外十多亿华人,再加上哥字的社会涵义,其使用次数当以天 文数字计,然而多少人意识到这个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亲属称谓之一,其起源并非汉语?

    早期「哥」称

    汉语什么时候开始以「哥」称兄?清季钱大昕《恒言录》卷三、梁章钜《称谓录》卷四均引唐明 皇和白居易等人为例,后来的字书包括《辞海》和《辞源》大致照录不误。然据笔者搜集,下述 两例的年代最早。《资治通鉴》描述唐初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与其兄弟之矛盾时,其《考异》引 用《实录》:「元吉……每谓建成曰:当为大哥手刃之。」《唐会要.诸王》则记:「舒王元名 ,高祖在大安宫时,太宗晨夕使尚宫起居,送珍馔。元名保傅等谓元名曰:尚宫……宜拜之。元 名曰:此我二哥家婢也,何用拜为?」

    然而李唐皇族成员的用例仍不免有第三者后来记录的嫌疑,正式的用例还是要算《白居易集》卷 四十〈祭浮梁大兄文〉最可靠:「居易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再拜奠大哥于座前。伏惟哥孝友慈 惠,和易谦恭……。」

    至于「哥」什么时候开始被广泛使用?可以从海外得到某些消息:日本在唐时大量吸收中华文化 ,却唯独没有输入这个「哥」称,所以我们可以推断至少在唐时「哥」称还没有完全普及。若要 追索这个「哥」称到底来自哪种文字?首先必须注意汉语亲属称谓的两个规则:叠用和加前缀「 阿」(如「舅舅」和「阿舅」),后者最早的例子是汉末蔡琰〈悲愤诗〉之「阿母常仁恻」和以 建安年间社会事件为题材的民歌〈孔雀东南飞〉中的「阿母」及「阿兄」。到了南北朝隋唐,「 阿」称就更常见(例如〈木兰诗〉里的「阿爷」),因此可以认定「哥」称最初出现时包括「阿 哥」和「哥哥」两种形式,前者的中古音大致是aka,与现代蒙古语「兄」akha十分接近。

    〈阿干之歌〉

    《晋书?吐谷浑传》载西晋末年辽东的慕容鲜卑首领家族中长兄吐谷浑与弟慕容廆发生冲突,结 果吐谷浑率部西迁万里至甘肃、青海间建立吐谷浑政权,其弟「追思之,作〈阿干之歌〉」。《 晋书》解释说:「鲜卑谓兄为阿干。」

    清代翟颢大概是最早看出「阿干」与「哥」称关系的人,他在《通俗编》卷十七中说:「阿哥当 即阿干之转」。翟说十分精辟,但是在语音上,这个「之转」牵涉到阿干的鼻音词尾。法国伯希 和是最早将「阿干」与蒙古语akha联系的西方学者,对于阿干的鼻音收尾,伯希和指出蒙语中习 惯有不定-n词尾。但是已知各种中古和现代蒙语「兄」词干,均不含这样的词尾。从其它证据, 阿干词尾也无法以复数、所有格或生成格释之。另外,吐谷浑(慕容鲜卑)究竟是否属于蒙古语 族,也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此处不必顾及「阿干」,应直接将「阿哥」与蒙语akha「 兄」对比。两者在语音上极其符合,再加上语义上的对应,由此可推论汉语「哥」称大约来自某 种原始蒙古语。

    中古时代长期支配华北的是拓跋鲜卑,笔者断定拓跋鲜卑语中之兄称并非「阿干」,其主要证据 是《魏书》与《晋书》成鲜明对比,称「徒河以兄为阿干」,此处徒河为拓跋对慕容专称。其次 《魏书?官氏志》记载拓跋早期「七分国人」时,讲到「又命叔父之胤为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 」,早有学者指出「乙旃」与古突厥语「叔、兄」通称echi相近,而北方草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 点便是叔兄不分,笔者在下文还会论及。〈官氏志〉记载的是拓跋初起时的情况,更说明拓跋语 的兄称原与突厥语相近,而非阿干。

    父子聚麀

    关于「哥」称的这桩文化公案至此本可了结,但复杂的是宋初所集《淳化阁帖》录有〈哥哥敕〉 ,是唐太宗写给其子李治(唐高宗)的,因此清代梁章钜《称谓录》卷一云:「父对子自称哥哥 ,盖唐代家法如是。」这种用法唐代还有多起,包括他称。一般参考书未及的是《资治通鉴》卷 二百二十《考异》引〈常侍言旨〉有「太上皇召肃宗曰:……就中张均更与贼毁阿奴、三哥家事 」。此处「三哥」显然为唐玄宗自称。另外在敦煌遗书中,哥哥(歌歌)与娘娘对称,显然也指 父亲。所以从直接文字证据,「哥」称的最早用例不是指兄,而是指父亲!「哥」字这一早期用 法究竟该作何解?这是多年来没有完满解答的难题。以笔者之见,要解决上述难题,首先必须注 意到中原和塞北文化关于「辈分」的不同观念。历史上塞北胡族文化最为中原诟病的一点便是「 父死娶母」,然而「胡」风所及,中原也有过唐太宗、高宗「父子聚麀」和唐明皇父夺子媳(杨 贵妃)这样的「丑闻」,直到清代,还有「太后下嫁」疑案和《红楼梦》里贾珍「爬灰」的故事 (案曹雪芹家族世代「包衣」,满化甚深)。中原传统对此一概归之以「*」,细讨之下,这 样的道德优越感不免有文化偏见之嫌。

    一般人忽视的是历史上塞北草原文化的长幼观念和中原不太一样:两汉以降,中原文化逐渐形成 相当严格的辈分之别,草原上的「辈分」区别却以「自我」(ego)和父母的年龄作为参照点,所 有年龄在「自我」和父亲之间的男性家族成员,不分叔、兄,都同一称呼,姨、姊也一样对待。 晋室倾覆,「五胡」入主华北垂三百年,中夏亦颇染此俗。例如《颜氏家训?风操》便抱怨「比 见北人,甚轻此节,……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降及隋唐,除了许多「*」关系,我 们还可指出唐玄宗称高两辈的宗正李佺为「叔父」以及唐德宗以孙李謜为子等例。

    草原文化的「辈分模糊」现象,对「哥」并指父兄的现象有所启示。《魏书》载北魏有官衔「内 行阿干」,又作「内行长者」,长者即有「父老」之义;另外《北齐书》记载了鲜卑化高氏家族 以「姊姊」称母、「兄兄」称父的现象,近代土尔扈特语(属蒙古语族)也有父母因祖父母健在而 被「降级」称为叔、姨之例。

    父耶兄耶?

    但是要对称父为「哥」作圆满解释,最终答案来自各种突厥语言。大量历史资料表明古突厥语的 「叔、兄」称是echi,但是从中古时期开始,大多数突厥语中这一古称逐渐被蒙古语的akha及其 变格取代。在这一点上,拓跋鲜卑与突厥族似乎颇为相似:前面已经论及拓跋最初的「叔、兄」 称与echi同根,然而入唐以后,作为拓跋传人的李唐皇室成员却开始用「哥」称兄。

    解答「哥」指父亲的真正关键,在于今天不少突厥语言中仍残留以akha或其变格指父亲和父系长 辈的用法。例如长期孤立于西伯利亚的雅库特突厥语称父亲正是agha,西伯利亚的多尔干族原属 通古斯语族,后来突厥化,也以agha作为父称。中亚哈萨克语中父称有ake和eke,吉尔吉斯语也 将父称ake。土库曼语更有一个「爹爹」的昵称kaka,与汉语哥哥的中古音和唐太宗的〈哥哥敕〉 不谋而合。

    另外,祖父之称在哈卡斯(Khakass)突厥语为agha,在萧尔(Shor)突厥语为akka。唐努乌梁海的图 瓦语中父称是acha。在与阿尔泰语密切相关的乌拉尔语中也有例证,例如北欧拉普语称父为acci ,叔伯为aeke或aege,而中亚叶尼塞区域撒摩耶语的父称也是aca。

    综合以上语例,笔者对汉语「哥」的源流解释如下:此称最初大约是拓跋鲜卑语之父称,故李唐 皇室也沿此用,而拓跋语中兄称原与突厥语echi相近。稍后,随蒙古语兄称akha侵入突厥语,李 唐家族中「哥」称也逐渐转而专指兄。汉语中「哥」字父兄并指的长期难题,至此得到完整的解 释。

    「哥」称余絮

    对「哥」称的研究,可以引起对李唐皇室的族属和拓跋语言分类问题的一些新观察,此处无法详 论。但是必须看到,亲属称呼在任何语言中都属于所谓核心词汇,在语言学研究和分类上代表非 常稳定和可靠的数据。印欧语的「兄弟」词根bhrater便无远弗届,从甲种吐火罗语的pracer、梵 文的bhrata、旧波斯语的brata,到现代英语之brother、德语之Bruder等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 ,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保守和人口众多的中国,在如此常用的兄称上被少数民族的语言彻底置换 ,不能不说是世界语言史上十分少见的现象。

    细究其源,普通一个「哥」称,反映了中国的多民族传统和中国文化中的非汉族层次,代表了北 方游牧部落对华夏文明的巨大贡献。更有趣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哥」的「入侵」并非孤例,周 人灭商后引进的「昆」字是更早的例子,这只能留待他日讨论了。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