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佛教名词
  • 佛教名词
  • 佛教名词
  • 佛教名词
  • 古籍作伪手法
  • 清宫奏折的鉴赏与收藏
  • 中国瓷器窑口大全
  • 唐代的戒指
  • 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
  •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简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先秦时期的青铜乐器<%=id%>

    青铜乐器是夏商周三代音乐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重要的历史遗存。在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如铜铃、钲、铙、鎛、编甬钟、编钮钟等,几乎包括了青铜乐器所有的种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系统。不仅体现了洛阳先秦三代青铜乐器发展的脉络和重大成就,显示了洛阳地区在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且为青铜乐器的研究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考古资料。

    关键词:洛阳 先秦 青铜乐器

    青铜的出现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据考古发现,早在河南龙山文化时期,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就已率先进入青铜时代,从而孕育了夏商周三代建立在青铜文明基础之上的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并肇始了中国传统音乐最早的辉煌。迄今为止,在洛阳地区发现的青铜乐器有铜铃、钲、铙、鎛、编甬钟和编钮钟,几乎包括了青铜乐器所有的种类,构成了一个基本完整的青铜乐器的系统,使我们得以从一个重要的侧面,客观地观察在长达约2000年的历史阶段中,洛阳先秦三代青铜乐器的面貌特征及其发展和演变过程。

    铜 铃

    铜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有舌青铜乐器。1981-1986年在洛阳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的考察与挖掘中,先后有4只铜铃出土。出土的铜铃均为青铜铸造,体形较小,器壁较薄,铃体上窄下宽,横断面为合瓦形铃体,一侧有扉棱,舞面为平面,上设有桥形钮。这些铜铃出土时,铃体皆被数层织物包裹,铃舌为玉质,保存完好,有的尚被置于铜铃腔内。铃、舌金玉相配,可见在当时为极其珍贵的物品。

    根据考古资料表明,在二里头铜铃之前的远古时期,河洛地区已有陶铃出现,陕县庙底沟遗址出土的陶铃为最早的一例,其铃体为手工捏制而成,形制呈圆台形,肩下两侧有一对对称的斜孔直通体内,顶上有圆钮。仰韶文化时期郑州大河村遗址也有一例陶铃出土,形制为手制,椭圆形,铃口较侈,肩上无穿孔。至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出现的河南汤阴白营陶铃和禹县瓦店陶铃,手制的铃体已为合瓦形。这一时期,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了一例我国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红铜铸就的铜铃,铃体为菱形,顶部钻有一悬舌孔,内壁厚薄不均,体表附有很清晰的纺织物纹痕迹。由此,从形制上可以看出,在夏文化中开始出现的早期青铜乐器,二里头铜铃的合瓦形铃体继承了中原地区古乐器陶铃的椭圆体,作为中国合瓦形铜钟形制的先源,它奠定了商周青铜乐器造型的基础,成为艺术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成就。

    洛阳地区商、周墓葬中多有铜铃出土。如洛阳五女冢西周早期墓、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处于西周王畿重地的三门峡虢国墓地2013号西周晚期墓、洛阳市西工区3943号战国墓等均有铜铃出土。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还曾出土春秋早期铜铃1件,较为突出的一例是1990年末在三门峡虢国墓地2010号墓中同时发掘的14件铜铃,这组西周晚期铜铃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异,器体断面呈合瓦形,上细下粗,平舞上有半环形纽,纽下有小穿孔与铃腔贯通,腔内有槌状铃舌。因未经测音,所以尚不能确定是否为一套编铃。这个时期洛阳地区出土的铜铃尽管姿态各异,但铃体均为扁筒形,口外侈,顶端有半环状钮,腔内有槌状铃舌,都仍保持了夏二里头铜铃的基本形制和特点。 “舌”铭铜铙(1644 0211)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
    高21.5厘米,长16.6厘米
    铙胎体厚重,形似铃而较大,体扁圆,椭圆形口,口部较宽,略向内弧;下部有柄,中空。铙面饰两周长方形的弦纹,一侧铸有铭文“舌”。

    铜 铙

    作为中国最早的青铜乐器,夏二里头铜铃为商、周青铜乐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青铜文化大发展的商代,青铜乐器大为增多,出现了铙、钲、鼓等不同的种类。其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当属商代铜铙的出现。考古资料表明,“商铙”的基本形制似铃,但有圆柱形空甬与体腔相通,使用时铙口朝上,将空甬植于木架之上,这时的铜铙已是早期青铜钟类乐器发展成熟时期的产物,其不仅确立了合瓦形的结构,出现了系列性的成组编铙,同时也奠定了青铜乐钟“一钟二音”的基础,成为专用于音乐,有固定音高,能够演奏六声甚至完整七声音阶的具备旋律性表现的青铜类乐器。铜铙为商代晚期流行的王室重器,是宫廷中地位显赫的礼仪乐器。商铙多集中出土于殷墟,常以大小三个为一组的编铙出现,著名的安阳妇好墓出土的五个一组的编铙即为年代最早、件数最多、断代最为可靠的一例。商代以后,殷墟以外的地区,铙的出现就都较为罕见。洛阳目前所见的铜铙为洛阳林校西周早期车马坑殉葬墓中发现的3件铜铙,形制相同,大小略有差别,应为一组编铙。铙体为合瓦形,横截面为阔叶状,两侧自上而下斜收,角微尖,每侧倾斜13度,器底正中置一管状短柄与内腔相通,柄末端有一点加厚的箍,管状柄内尚存朽木,当为植奏方式的遗迹。与安阳出土商铙相比,这组铜铙形体略大,器身采用的细凸棱组成的方框纹也已不同于殷墟时期的兽面纹。

    与商铙形制最为接近的是钲,1956年三门峡上村岭虢太子元墓出土的一例春秋早期的钲,是现知年代最早的钲,钲体形制为合瓦形,舞平,腹平,于内曲,圆管柄两端封闭,上部前后两面对穿一个圆形孔,整个体表饰以对称二叠阴线大云纹。1990年三门峡上村岭虢季墓、虢仲墓也各出土春秋早期铜钲一件。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研究成果可知,关于钲的用途多是军乐器,也用于平时的祭祀宴享。上村岭虢国墓地的三例铜钲,出土时同墓共存的均有编悬乐器,因此也可证明这些钲又是属于军、乐两用乐器。上村岭铜钲之后,时代较晚的铜钲,在南北广大地区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形成了两种型式有别、风格各异的体系,但都未脱离虢太子墓铜钲的基本形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