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银币真赝说
  • 皮壳·气泡·泥土味
  • 谈权
  • 瓷器行名款
  • 民国纸币鉴别有诀窍
  • 帽筒花样纹饰
  • 如何保养刀具
  • 唐代的戒指
  • 从秦式玉器看秦文化的特质
  • 中国古代各种纹饰简介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古玉仿与辨<%=id%>

     
      仿古玉有悠久的历史,古法与现代虽然仿造的方法不同,但效果相近。因为是“造假”,仿造者不愿意出头露面,仿造的工艺也讳莫如深,常会因世乱、灾荒等原因而失传。明代高濂说:用苍黄、杂色、边皮、葱玉或淡墨色玉,如式琢成。说明古时候是从造料、依样仿造上先下手。清代陈氏记述:宋宣和、政和间,玉贾赝造,将新玉琢成器皿,以虹光草汁罨之,其色深透,红似鸡血,提示了古代染色的方法。仿造者现代方法也保密,据资料介绍,现代化作伪方法大致如下:

    一、酸性作旧:用氢氟酸、硝酸加红色碱性橙、朱砂、*高锰酸钾、黑色硫化汞;用牙科粉做灰皮或用环氧树脂加磷苯二钾酸、二丁脂、乙二胺涂抹烘干、打磨。

    二、热烧作旧:涂氢氧化钠,闷两天即烧出鸡骨白。

    三、碱性作旧:用黑硫化汞、黄用三氧化铁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硅酸钠,再加猪油进高压釜(80至12大气压160°C至200°C),4天出来有玻璃光,皮壳吃得深,可仿战国汉器。做旧程序是,先加温、冷却成裂,再敷色(碱性橙、碱性绿、硫化汞、氢氟酸、硝酸、高锰酸钾、铁红、地板黄、鞋油、沥青、姜黄),后用高温高压熏烤(气沁、烟微粒沁)、酸(碱)埋土等法做成。

    不过人工作旧作色只能貌似,而不能真像。因为在短短的时间内,不可能造就几百上千年的效果,区别在于:

    1、腐蚀与风化不同。人为腐蚀效果一致,不自然;自然风化是天然生成,蚀变布局非常自然。

    2、人工钙化与天然钙化不同。人工做的钙化色泽一样,光透下“扎根”均匀,有的表皮掉渣;天然钙化色泽多变,光透下“扎根”不均匀,表皮的皮壳除强烈蚀变和机械磕碰外,一般完好,有表光。

    3、作沁与自然受沁不同。作沁颜色浮在表面,光透下内部看新;自然受沁纯出天然,沁色伸入内部,玉质通体变色并有一定的规律。

    4、古玻璃光表光与新玻璃光表光不同。古玻璃光表光柔和;新玻璃光表光扎眼,两者的玉质新老也不一样。

    5、边石次玉的绺裂与好玉风化后的绺裂不同。玉石的绺裂是由玉的性(变质成玉和地质构造时留下的玉质的方向性)、内应力和外力冲击所造成的;而好玉风化受沁后的绺裂是玉质变松,内应力释放成绺,大多在表面,比较细微。

    6、边玉劣玉的色泽与好玉转色不同。边玉劣玉的色泽是天然生成或风化而成,是在低浓度长时间下形成的,特点是色带的色度变化不大,同一色带色泽一致;好玉转色是局部的变化,是在墓室中高浓度、短时间的环境下形成的(相对玉的生成、风化的时间),它的色度变化大,有规律可循。

    7、吃土与涂色不同。吃土伸入玉质内部,但表皮完好;人造吃土往往是用水掺土涂抹或着色而成,不是色泽别扭就是皮壳不同。

    8、人造皮壳与天然皮壶不同。人造皮壳是酸蚀喝蜡、碱烧抢色、提油做色、上蜡抹油等方法做成,如用水煮一下,皮壳感马上不同;天然皮壶是千百年风化而成,自然不变。

    总而言之,仿古玉不易,辨古玉也不易,也许这正是玩玉的魅力!

    摘自《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