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痕玉故事
  • 皮壳·气泡·泥土味
  • 谈权
  • 瓷器行名款
  • 民国纸币鉴别有诀窍
  • 帽筒花样纹饰
  • 如何保养刀具
  • 古玉仿与辨
  • 古玉是如何盘出来的
  • 评判民窑价值标准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五铢钱辨识有诀窍<%=id%>


    在我国古代法定行用的各种货币中,“五铢”钱这种铜质轮式货币的使用时间最长,形制变化也较大,同时还有正宗与支流衍流之别。因此,对于藏者来说,如何区别它们十分重要。

    武帝五铢 西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改革币制,废半两钱,铸行五铢钱。直径2.5厘米,厚0.1厘米,穿宽0.9厘米,重3.4克。方穿圆形,外有廓,呈紫红色。钱面模铸篆书钱文,“五铢”二字皆横读。“五”字中间两行直,似两个对角三角形;“铢”字金字旁作带翼的箭镞形,“朱”字头方折。有学者将武帝五铢细分为郡国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王铢等。

    宣帝五铢 铸于汉武帝年间,盛行于宣帝时期,至元、成、哀、平各帝均铸行。直径约2.6厘米,厚0.1厘米,宽0.9厘米,重3.5克。钱文笔划很细,“五”已明显变化。下面还铸有穿上横廓、穿下月等记号。

    小五铢 西汉中晚期铸行,直径1.2厘米。规整精致,其形制及特征与宣帝五铢基本相同,多为随葬品。因钱量少,甚为罕见。

    建武五铢 东汉武帝建建十六年又复铸五铢钱。直径2.6厘米,穿0.9厘米,厚0.1厘米,重3克。钱文清晰,字体方正。粗糙者为东汉初期,精美者系东汉中期铸行。

    四出五铢 东汉中晚期灵帝中平三年始铸。直径2.55厘米,穿宽0.8厘米,厚0.1厘米,重3.6克。铜质较差,但钱背穿廓的四角各有一条凸出的直钱直抵外廓,即为“四出纹”显著特征。

    蜀五铢 东汉刘焉父子始铸,三国蜀汉刘备父子继续铸行。直径2.1厘米,重2.5克。钱文字划较粗,铜色发暗,以内外廓为最大特点,亦称“内廓五铢”。另有形制较小、制作粗糙的小五铢,为蜀汉晚期或私铸品。

    直百五铢 刘备踞蜀后,因年用不足,故铸行以一枚当百枚之“直百五铢”。直径2.9厘米,重9克。凡钱背有“为”字,皆属益州犍为郡所造。

    梁五铢 南朝萧深武帝五铢,一般直径2.4厘米,重3.4克。铸造工整,背有外廓。还有女钱、四柱五铢及铁质五铢等。女钱无外廓,直径2厘米至2.1厘米,重1.4克至1.6克。四柱五铢为萧染末年敬帝所铸,直径2.3厘米,重2.3克。面穿或背穿上下铸有四星点,此为萧梁五铢钱之特征。

    陈五铢 南朝陈文帝天嘉年间铸行。形制大小不一,里外有廓,铸工精致,为五铢钱家庭中之精华。

    太和五铢 北魏文帝太和十九年铸。钱大小精粗不一,一般直径2厘米至2.5厘米,重1.5克至3.4克,并以年号入钱文。

    永安五铢 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铸。直径2.3厘米,重3.4克。钱文直读,外廓较宽,且加有始铸年号,即从重量向年号钱过渡。

    常平五铢 北齐文宣帝天宝四年铸行。直径2.4厘米,钱文直读。“平”字上平划巧妙地借用了穿下廓,给人以统一和谐之美感。

    隋五铢 隋文帝开皇年更铸新钱。标准隋五铢直径2.5厘米,重3.4克,铸工精致,称“样五铢”。后者变小,直径约2.2至2.3厘米,重2.2至3克。至隋末,含铅量增加,钱色发白,是一种不足值的劣币。

    总的来看,五铢钱是西汉初至隋末的主要流通货币,越到后期越见复杂。可以说,西汉时期铸造的五铢钱属正宗,东汉时期铸行的五铢钱是西汉五铢的直接延续,可入正宗之流。西晋、南北朝至隋末所铸的五铢钱,应该属于支流衍派了。

    摘自《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