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皇帝的早年生活
  • 皇帝狎妓闻略
  • 历代宫女遴选制度
  • 话说午时三刻
  • 为什么皇帝的坟墓称陵
  • 黄历和皇历的区别
  • 诗歌为什么要押韵
  • 中国历史上的历法
  • 皇帝们的业余爱好
  • 中国古代车辆发展简史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中国围棋史话<%=id%>

    第一章众说纷纭的围棋起源

    尧舜以棋教子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 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 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注一)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夏人乌曹作*围棋。”(注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 的创造。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注三)

    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 乌曹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 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更不足为信。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 到围棋了。

    也是一种推测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 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 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 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 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 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 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 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 容置疑的是,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 形成。

    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 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 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 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 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广大 的劳动群众。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 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 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围棋的故乡是中国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不言自明, 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围棋三百年史》的“发端”一篇中说:“围 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 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 十六道的围棋。”

    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 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 棋高手。众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 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中 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从弈到围棋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最早的时候,弈 是专指围棋的。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棋也。从丌、亦声。”丌的古 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 “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围棋谓之 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 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 尤写的《围棋铭》等。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 称。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注四)不过到最后,还是 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注一)《路史后记》

    (注二)《潜确类书》

    (注三)《原弈》

    (注四)《续博物志·语林》《苑委余编博物志》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