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国民党抗日殉国将士一览表(师级以上)
  • 银币真赝说
  • 满清取代大明的真正原因
  • 中国古代的姓、氏、名、字、号
  • 历史不能忘记
  • 中国的八大菜系及其代表性名菜
  • 何为九五之尊
  • 中国古代姬妾制度
  • 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的一道紧箍咒
  • 细说国图四大镇馆之宝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历史文化

    说说中国历史上的盐<%=id%>


    盐从古代以来,就是除了粮食以外最必须的调料,因此,它和国计民生的联系相当紧密.我不懂,因此不敢谈氯化纳在人体内的生理化学功能,那是医生和营养专家的事;我也不敢把谈盐的话题扩大到盐铁论,扩大到影响古代政府施政的盐政上,那可是要穷我收集一个月的文献资料才能说得清楚的议题,我所能发挥的,只能在食盐的历史和烹饪放盐的少许经验上.

    盐这玩意儿是烹调里最基本的调味品,绝大多数菜肴离不了盐,却可以不放除盐以外的任何作料.好的厨师,最起码的技能就是把握不同成分的原料,不同量的同一原料的用盐量,如果一锅菜加的盐量极端了,随便你用多好的原料和其他作料,这盘菜的烹调肯定是失败的.去年,我到河南温县陈家沟访问,陈家沟村的张书记很热情好客,说,你们从大城市来,很少吃上土鸡,我们特意给你们做一道道地的土鸡汤.那天在村口饭店里就端出了一大罐老母鸡汤.一闻,果然香味扑鼻,可舀了一勺到嘴里,咸得真是可以,把鸡汤的美味全然破坏了.原来,陈家沟最豪华饭馆的厨师水平还需去外地培训提高,他们不知道鸡汤在炖煮时不能放盐,炖好后只是略微加点提味.

    最早记载盐的文献当数<尚书.禹贡>,说:“青州厥贡盐絺",西周时候,山东和辽宁向中央政权上贡海盐和细葛布(当代学者认为,<尚书.禹贡>成书在春秋战国时期,而不是大禹时代).<周礼.天官>说:"朝事之边(上有草头),其实形盐.",就是说,祭祀时要用竹编的高足盘,里面盛着虎形的食盐.盐在西周祭祀礼仪上有重要的意义,它被做成"虎形",所以<周礼.天官>又说:"祭宗庙盐曰咸鹾".给盐在祭祀里以重要的地位,鹾字指大咸,祖先在天上的灵魂对盐的食用是缺少不得的,甚至大咸都不怕.<周礼>又说:"功衰食菜果,饮水浆,无盐酪,不能食食,盐酪可也."这几句话说的是,在丧礼时,如果因为没有咸味,吃不下去(因为丧礼是哀事,心情不愉快,胃口不好),可以加点盐酪进去调剂一下味道.西周礼仪虽繁杂苛严,但在这里还是适当照顾了人们的具体情况的.<左传.僖公三十年>:"盐虎形,以献其功."盐在春秋时,作为五味之首,把它压制成虎形,用来表彰取得大功的人.

    盐的这么重要的象征意义直到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仍然存在,<北史>载魏明元帝拓拔嗣为了奖励大臣崔浩,赐崔以水晶瓶装精盐,水晶瓶就是来自阿拉伯世界的玻璃瓶,中国直到清代都未能制造成功,所以玻璃制品一直在古代中国很珍贵,现在明元帝用这么珍贵的器皿来盛精盐,把它们送给崔浩,可见精盐之珍贵.<梁书.侯景列传>谈到梁末有关窃国大盗侯景的一个故事,说侯景陷台城(今南京鸡鸣山)以后,大宴其党羽,还招了个高僧叫僧通的与会,僧通就用重盐揉进肉里进献给侯景,还问侯景,好不好吃?侯景说,太咸了!和尚回答他,不咸则烂,侯景当然不知道其中的玄机.后来王僧辩讨灭侯景以后,将侯景的双手截下来送给北齐文宣王高洋,还把侯景之首级送给江陵的梁元帝,用了五斗盐塞满尸体的腹中,送到建康.正应了高僧说的:"不咸则烂"的谶言.可见盐在古代除了调味以外,还担任了防腐的作用,所有现存的菜肴里的腌制品,如腌菜,泡菜,腌肉,咸鱼和腊肉都因为这个原因而起源的.

    盐在古代主要由海水熬煮而成,有一个民间传说,叫做<张羽煮海>,说的是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张羽用一口神奇的锅面对无道的龙王,在锅里熬海水,结果把整个海都熬热了,海龙王只好放下他尊贵的架子,向张羽屈服.这个故事背后可视着海水熬盐技术的引申.我国大部分地方的食盐来自海盐,但在古代,由于交通运输的困难,能够在远离海边的内地发现盐矿意义是很大的.<旧唐书>载唐初武德中(唐高祖年号),长安古城发现了盐渠,又在宁夏五原发现盐矿,后来由在山西代县发现了盐矿,都是当时很兴奋的事情.

    扬雄<蜀王本纪>说:"宣帝地节中,始穿盐井数十所.",就是说,在西汉宣帝的地节年间(69BC-65BC),四川已经发现了盐井,后来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更记载了盐矿井还伴随着天然气井,盐工以竹筒将天然气引出来熬盐,获利甚大,倘不用天然气熬制盐,获利甚微,南宋地理书<方舆胜览>如是说.也就是说,盐矿的开采,也附带地发现了天然气,我国人民早在汉代即已发现了天然气,远远早于西方国家,这不能不间接地来自盐.

    井盐虽然也是盐,但其中含的杂质和海盐有所不同,故用来烹调时起的作用也有微妙的差异.我有一个四川籍同学,娶了一个上海美女,那同学用他的四川泡菜征服了老丈人一家,但遗憾的是,他发现在上海始终不能泡出四川泡菜那份脆劲,后来他悟出了其中的机关,原来是上海用的是海盐在泡泡菜的原因.后来他每次同妻子去上海探亲,都要背上几十斤四川的井盐,这也是作上海人的女婿所应该尽的义务.现在全国都在卖精盐,我在京师用精盐炮制的泡菜似乎也不算差,唯一不满足的,还是泡菜的脆度差了点,信乎?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